刘备借荆州
赤壁之战后,兵家必争的荆州七郡被 刘备、 曹操、 孙权三家瓜分,曹操占据荆州北部最大的 南阳郡,孙权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刘备得到荆州南部四个郡(长沙、 零陵、 桂阳、 武陵)。刘备屯兵公安,不利于发展,便向孙权两次提出借荆州的 南郡, 东吴 鲁肃劝说孙权暂时将南郡借给了刘备,于是刘备便有了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北抗曹操,东和孙权,得 益州(今四川),建立了蜀汉基业。后来,刘备得到蜀川后并没有交还南郡,后来在孙权发兵、在关系紧张的情况下交还部分,即只将长沙、桂阳两郡当作南郡还给了孙权。
刘备借荆州基本介绍
刘备借荆州民间有个 歇后语:“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给世人的印象是,刘备在耍赖,借东西不还。人们错认为他借的是整个荆州,事实并非如此。东汉末年, 刘表占据荆州。荆州地处 长江中游,这里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而且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西可以进取 益州,向东可以进击 江东。
荆州一主要有七个郡( 南阳郡、 南郡、 江夏郡、 长沙郡、 零陵郡、 武陵郡、 桂阳郡), 赤壁之战后,由魏、蜀、吴三家瓜分: 曹操吃了败仗,还保有北面的南阳、襄阳两郡; 孙权出力很大,但只得了南郡、 江夏、武陵(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三郡;刘备最多,得了荆州的江南三郡——长沙、零陵、 桂阳。 (“武陵太守,为备所攻劫死。子掉,事见 魏武本纪” “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周瑜死后, 东吴的 鲁肃基于战略考虑,他竭力劝说孙权将东吴占据的部分荆州“借”给 刘备,好让刘备站稳脚跟,与东吴一起抵御曹操。孙权想想也对,就把荆州的南郡“借”给了刘备,一则让刘备充当抗曹的战略前哨,二则以此向刘备表示友好。
所以“借荆州”其实是借了荆州的 南郡以及确认刘备可分得 武陵和 桂阳两郡。(之前, 孙权另外任命了全柔为桂阳太守) 而孙权则收回长沙部份地方设汉昌郡。
以后,刘备得了 益州,孙权就派人去讨还荆州,双方为此 剑拔弩张,关系紧张。
曹操进取汉中, 刘备担心丢掉益州,派使者向孙权求和,孙权也担心自己难以打胜,于是两家重新划分了荆州,以 湘水为界:长沙、 江夏、桂阳三郡以东属于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于刘备,刘备和孙权各占三郡。这样,刘备不仅“还”掉了一郡,还让出了一郡,但实际上依然没有还出本来的南郡,与 曹操争汉中,于219年( 建安二十四年)据有了汉中。于当年七月,自称 汉中王。
但 孙权还不知足,认为,荆州居 东吴的上游,刘备对东吴是一个大的威胁。如果把刘备的势力赶出荆州,那么东吴不仅巩固了 长江中游,还能向 巴蜀发展;然后以整个南方与曹操的北方对抗,进而统一中国。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 鲁肃病卒, 吕蒙代替其职位。如果说鲁肃是联刘派,那么他则是坚决的反刘派。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魏军主力在汉中和 刘备作战,驻守荆州的 关羽积极配合刘备的行动,亲率荆州主力进攻魏军占据的 樊城和襄阳,击败曹魏大将曹仁并乘机围困襄阳、樊城, 曹操四处抽调兵力去解襄樊之围,其中包括 于禁所率七军、 徐晃军团、 张辽军团等。关羽巧妙利用汉水暴涨的时机 水淹七军,擒于禁、斩 庞德,中原地区遥相呼应 关羽北伐,关羽威震华夏,曹操差点打算迁都躲避关羽的锋芒。
在 司马懿等人的建议之下,曹操联合 东吴 孙权,让孙权乘机偷袭关羽的大后方荆州,关羽的荆州后方空虚,给了东吴吕蒙以可乘之机。最后关羽在219年年底,败走 麦城,失去荆州这个战略要地。 关羽的错误轻率北攻樊城,而在于没有防备孙权违背盟约,没有注意巩固自己的后方,以至于丢了荆州这个战略要地!
刘备借荆州史实过程
《 资治通鉴卷六十六》记载:“ 建安十四年(209年)十二月,……权以瑜领 南郡 太守,屯据江陵;程普领 江夏太守,治沙羡;……会 刘琦卒,权以备领荆州牧, 周瑜分南岸地以给备。备立营于 油口,改名公安。”
《资治通鉴卷六十六》记载:“十五年(210年)十二月,……备以周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容其众,乃自诣京见孙权,求 都督荆州。……权以 鲁肃为 奋武校尉,代瑜领兵,令 程普领南郡太守。鲁肃劝权以荆州借 刘备,与共拒 曹操,权从之。……复以程普领江夏太守,鲁肃为汉昌太守,屯 陆口。”
《 三国志鲁肃传》记载:“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 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令程普领南郡太守。肃初住江陵,后下屯陆口。”
《三国志程普传》记载:“领 江夏太守,治沙羡,食四县。……周瑜卒,代领南郡太守。权分荆州与刘备,复还领江夏,……。”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表琦为荆州 刺史,又南征四郡。……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
根据以上相关历史记载,可以看出,《 资治通鉴》和《三国志 鲁肃传、程普传》均有很明确的说明,而《先主传》则没有明确说明。特别是 编年史的《资治通鉴》将前后时间记载的很详尽。由此,我们可以勾画出“借荆州”的实际过程为:
1、 208年11月,周瑜率领的大军于赤壁击败 曹操,又逆江西进,占领沿江各重要城市(包括入川的门户夷陵),包围江陵,与曹仁展开激烈的争夺战。
2、 208年12月, 刘备趁江陵大战,周瑜无暇南顾之机,率部南下抢占四郡的地盘。
3、 209年12月,曹仁放弃江陵北撤,周瑜占领战略要地江陵。 孙权任命周瑜为代理 南郡太守(治江陵),程普为代理 江夏太守(治沙羡)。
4、 同月,刘琦死,刘备为荆州牧。周瑜将南郡的江南岸的地盘分给刘备,刘备在 油口建立公安城,作为自己的办公地点。孙权将妹妹嫁给刘备。
5、 210年12月,刘备冒着 生命危险去见孙权,要求管理(借)荆州。周瑜则建议趁此机会扣留 刘备,以绝后患(当然更反对借荆州了。估计此时周瑜正在孙权处汇报攻蜀事宜)。
6、 同月,正好周瑜病死,孙权命程普代理南郡太守, 鲁肃接管周瑜的部队,负责整个 荆州地区。亲刘备的鲁肃接任,乃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孙权同意了。
7、 同月,程普从江陵退至 江夏,鲁肃退至 陆口,将自公安以西的荆州 长江沿岸的全部重要地区(包括江陵至夷陵一线)移交给了刘备。
这就是借荆州的全部过程。这些地方的重要性在第三个问题中再讨论,可这些地方均是周瑜的部队经过一年欲血奋战(且不说前面的赤壁大战)从 曹操手中夺过来的。如此轻松的就借给刘备,应当说孙权和 鲁肃真是很够意思,很顾全大局。如果这样的情况都不算借,那么世界上就没有“借”这个字了。
所以我完全不同意《细说三国》中的所谓荆州乃汉朝皇帝的荆州,其它人没有权利将荆州借给别人的说法。因为当时 汉献帝的话还有谁听?试想:如果被曹操控制的汉帝命令 刘备或 孙权将荆州借给曹操,他们会听从吗?所以《细说三国》在此问题上有明显的偏见。
实际上,刘备也是承认借荆州的,并找借口拖延不还: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是岁刘备定蜀。权以备已得 益州,令 诸葛谨从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曰:吾方图 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二十年, 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
《资治通鉴卷六十七》采用了吴主传的记载。
刘备的这种做法,使一向亲刘的 鲁肃也愤怒了。他亲自带兵在益阳与 关羽对峙,并单刀赴会,责备关羽以及刘备的不够意思:
“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 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 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三国志鲁肃传)“肃因责数羽以不返三郡,……肃曰:不然,始于 豫州觐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民之力,使有所庇荫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堕好。今已籍手于 西川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羽无以答。”(资治通鉴)
刘备借荆州孙权攻蜀
在《细说三国》中也论述了 孙权的攻蜀问题,并认为《资治通鉴》的记载是错误的。实际上该书没有搞明白这里面错综复杂的情况,而妄下结论。
该书认为《资治通鉴卷六十九》记载孙权准备派 孙瑜进攻 益州,而 刘备派兵占据沿江要害,不让其通过是“极不可靠”的。那时因为该书没有将记载的时间搞清楚。
实际的情况是这样的:
1、 210年12月,周瑜占领江陵已经一年,局面比较稳定。于是建议孙权攻取益州。孙权批准了这个计划,由周瑜和孙瑜共同执行。这时由于沿江各战略要点均在周瑜手中,所以周瑜的攻益州计划中根本没有要刘备参加的内容。
2、 同月, 孙权将该计划通报于 刘备,刘备极力反对。但是孙权没有理理睬。
3、 同月,周瑜在返回江陵的路上病死,其攻蜀计划暂时停止。刚接任的 鲁肃就建议孙权将江陵一带全部借给了刘备。
4、 这时,孙瑜的大军已经从 丹阳(原驻防地)开进到了 长江中游一带(准确时间没有记载,但是必定是在刘备借到荆州以后,而没有进军 益州之前)。
5、 由于荆州已经借给刘备,孙瑜军无法通过,所以孙权又写信给刘备,建议两家共同出兵攻蜀。由于刘备是准备自己独占益州的,就以那些众所周知的理由拒绝了孙权,并威胁要“被发入山”,同时派部队阻挡不准孙瑜军通过。
所以,孙权一共有两个攻蜀的方案,第一个是周瑜制订的,为单独进军益州;第二个是孙权(或其他的部将)制订的,为孙刘共同进军。两个方案均因各种原因没有实行。
刘备借荆州真相
史载资料
刘备借荆州的故事很有名,以至于使 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家喻户晓,这当然是《三国演义》和三国戏曲的功劳。历史上是怎么回事,有没有过借荆州这回事吗?是值得探讨的。为此先说清楚《三国志》上有何记载。在该书中,提到 孙权将土地借给 刘备事全部皆在五十四卷中。(下面凡只提卷数,未说书名的都引自《三国志》。)
在该卷《 鲁肃传》中有:“(刘)备诣荆州见(孙)权求 都督荆州,惟(鲁)肃劝(孙)权暂借之共拒曹公。”(这里可以解释为借重刘备抗曹,也可解释为将荆州借给刘备。这应是记 赤壁之战后 建安十五年。为简略,下称此鲁肃这一段话为鲁一说法。)
此传中还有“(鲁)肃邀(关)羽相见,......(鲁)肃因责数(关)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 卿家者,卿 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这稍含糊,没有说借的是哪块地方,但明确说是出借土地。这是建安二十年,鲁肃和 关羽“单刀会”时说的。简称为鲁二说法。)
在同一卷《 吕蒙传》中, 孙权评价周瑜、 鲁肃、吕蒙时说:“.......(鲁肃)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这是在吕蒙死后所说,应在 建安二十四年以后。这时孙权占了荆州,已向 曹丕称臣。这话简称孙说法)。
“借”荆州
荆州的地域。按《后汉书》卷三十二所说,荆州包括湖北湖南两省及重庆市东部,河南省西南部以及江西省北部。 全州分为七个郡。下面是各郡名称及大致所在位置:南阳(河南西南)、 南郡(湖北西部)、 江夏(湖北东部)、长沙(湖南东北)、 桂阳(湖南东南)、 武陵(湖南西北)、零陵(湖南西南)。
赤壁战后, 曹操占南阳,以及南郡北部的襄阳等地。
孙权占有江夏一部分及长沙一部分(都是它们的东部),另外还占有南郡首府江陵(即现荆州市)。
刘备则占有零陵、武陵、桂阳全部,长沙、江夏及南郡的大部。由此可见,荆州绝大部分是由刘备占领的。这一点也不奇怪,赤壁战后,刘备支持刘琦为 荆州牧,刘琦死后,刘备被众将推为荆州牧,他占有这些地方是很正常的。
什么是“借”?按《辞源》上的解释是:“暂时使用别人的东西,或把自已的东西暂时给别人使用。”古今意义相同。这样,说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其前提条件则是荆州本是 东吴的。否则借荆州就不能得到落实。既然 孙权本来并不据有荆州大部,那么,说把荆州借给 刘备就只能是无稽之谈。
在前面所引鲁一说法中暗示是 鲁肃劝孙权将整个荆州借给刘备,这绝无道理。鲁二说法中说刘备无家可归,孙权可怜他才借土地给他的,这也毫无道理。当时刘备已实际占有了荆州大部分土地。鲁二说法的背景是刘备占领了四川,孙权派鲁肃出兵争抢荆州的长沙、 桂阳、零陵三郡,其目的当然是说孙权抢夺三郡是合理的。但是,此前,孙权从没有控制过这三郡,根本就谈不到把它们借给刘备。鲁肃的两说法都是没道理的,不能以此为根据说孙权曾将荆州借给刘备。
在 建安十五年前后, 南郡首府江陵的统治权确是由孙权转入了刘备手中。在 曹操失败后,退回北方,留大将曹仁守江陵, 乐进守襄阳。周瑜指挥孙刘联军攻打江陵,围攻近一年后, 曹仁退走, 孙权任周瑜为南郡太守,据有江陵。
有不少学者认为所谓借荆州就是借江陵?这样说恐怕也是不妥当的。
江陵之迷
关于江陵控制权的转移的原因,在《三国志》蜀汉方面记述没有查到,只是在《 张飞传》中说到,张飞先任 宜都太守,后“转在 南郡”,因江陵是南郡首府,这应意味着江陵已由 刘备控制。
在 东吴方面的记述中,除前引的鲁一说法也可解释为把江陵借给刘备外,在卷五十五《程普传》中说:“周瑜卒,(程普)代领南郡太守,(孙)权分荆州与刘备,(程)普复还 江夏。”这里的“分”字用的十分有趣,好象天下都是 孙权的,他可以把他没控制的地方分给别人。这应该是孙权称帝后,吴国史官用了以孙权为真正中国皇帝的口气。
如果说江陵确是孙权借给刘备,刘备只有暂时使用权,那么,在此后孙权就有权要求刘备归还 江陵,但是,后来从未见孙权这边提出这样的要求。在 建安二十年孙权抢夺三郡时, 鲁肃并未向 关羽提出归还江陵,也没有说你如不归还江陵,那么就拿三郡来抵偿吧之类的话。既然没有这样说,只能认为,当初并没有只暂时让 刘备用江陵的说法,也就是说不是“借”。
既然不是借,那么江陵怎么会转到刘备手中呢?没有确切记载,只能试着猜一猜。
一种可能是刘备当时已经为此作了些补偿,也就是刘备交给 孙权一些他自己占领的土地,以换取江陵,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也符合情理,但史书上没这样记载,只能存疑。
另一种可能是孙权为了自己的大利益,而放弃了江陵。当时,孙权为了抗曹,不得不依重 刘备。孙权自己就说过,“非 刘豫州莫可以当 曹操者。”(卷三十五) 鲁肃对孙权说过:“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孙权)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刘)备使抚安之。”(这里的“借”字是借重的意思。见五十四卷)刘备成为荆州牧后,孙权把自己的妹妹给了刘备。在《先主传》中说是:“(孙)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卷三十二)说是 孙权的一种讨好行为。当刘备到孙权处时,曹魏那边很多人都认为孙权会杀刘备,曹操的重要谋士 程昱却说:“(孙权)所惮者曹公无敌于天下,........(孙)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 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卷十四)事实证明了这预测是对的。当初,孙权借重 刘备这是不争的事实。(刘备在 赤壁之战中的作用在拙作《 曹操究竟因何而失败?——赤壁之战胜负真象透析 》已有分析)。
孙权应该知道如果动粗,他是保不住江陵的。当时刘备驻公安,在长江南边,距江陵很近;张飞是宜都太守,在江陵西边;关羽为襄阳太守,驻长江以北。这简直是对江陵三面合围之势。江陵东部的土地,也并不尽在 东吴手中。原刘琦驻 夏口(现汉口、汉阳一带),并未见有 孙权派兵取得此地的记载,按理还应在刘琦的继承人刘备手中。这样,刘备则对江陵可以四面合围。东吴虽可用 长江水道与江陵联络,不过,相对于东吴主力军队驻地,江陵颇为?远。
所以,逼于形势,为了抵御曹操,孙权将江陵交给刘备的可能性还是有的,按常理,刘备必然为之要付出代价,可惜史书没有具体记载。
总之,由于后来 孙吴从来没有以江陵为理由向 刘备要求什么,可以说江陵也不是借给刘备的。
重要性
荆州,主要是指江陵地区(荆州其他地区暂不论及)。论坛上有子龙兄的大作《揭批……周公谨》,其中有一段是批评周瑜在江陵与曹仁攻守近一年,而不知去占领南方人口众多的四郡。实际上,对江陵的重要性和两湖的军事地理有所了解,就不会提出这样的批评了。
著名地理学家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说到: 湖广之形胜,在 武昌呼?在襄阳呼?抑荆州呼?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
南宋 吕祉在《东南防守便利》中论到:不守江陵则无以复襄阳,不守江陵则无以图 巴蜀,不守江陵则无以保武昌,不守江陵则无以固长沙。
诸葛亮在《 隆中对》中认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也。
荆州名士 蒯越也建议 刘表曰: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
因此,占据江陵在当时具有以下战略意义:
1、 可以向北威胁襄阳(乃至攻占之),以夺取整个 江汉地区,威慑 曹操的 中原;
2、 可以全据 长江之险,保护下游的整个 东吴地区的安全;
3、 可以作为下一步进军 巴蜀的基地,为日后占据巴蜀、汉中,形成南北对峙打下基础;
4、 可以切断南方四郡与北方曹魏的联系,今后即可传檄而定南方四郡。
所以周瑜倾全力攻取江陵,曹仁也拼命防守达一年。
刘备只不过不顾大局,在江陵激战正酣的时候,不是积极帮助周瑜攻击关键的江陵,而是自己跑到南方去占领了长沙、 桂阳、 武陵、零陵四郡。(此四郡已经被切断在江南,传檄即定,还用的着去攻占吗?实际上在那里刘备也根本就没打什么仗)
以后,果然刘备凭借荆州为基地,西进占据了 益州,北上不断攻击襄阳。可是同时也威胁到 孙权的上游安全,造成了 吕蒙偷袭荆州的后果。所以,人口众多的南方四郡实际上不如半个 南郡的意义重要(另外半个在 曹军手里)。
至于说到南方四郡的重要性,除了人口多以外,就没有什么战略上的作用了。南宋吕祉论到:“守长沙不足以固江陵,守江陵则足以蔽长沙。”南朝的 张邵也认为:“长沙内地,非用武之国,置署妨人,乖为政要。”由于南方四郡位置偏僻,加上当时还缺少开发,是完全不能与 江淮地区相比的。
实际上当时南方四郡有多少人口也是个未知数。虽然在东汉顺帝时期四郡有280万人口,但是在80年后的 三国时期能有多少呢?只知道280年时整个 吴国一共才230万人口。
所以江陵对于 东吴来说是最为重要的。
刘备借荆州历史评价
刘备借荆州,是三国历史中的著名事件。作为一个历史典故,还演化成一句著名的 歇后语: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家喻户晓。
又由于《 三国演义》的影响,一般给人的印象是,整个荆州都是刘备不劳而获,从 孙权处“借”来的。《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就是这样描写,周瑜千辛万苦打跑曹军,结果为人作嫁,城池尽被诸葛亮偷袭占领。其余江南四郡,兵力空虚,也是手到拿来。周瑜被气得吐血,小说中周瑜说:“吾等用计策,损兵马,费钱粮,他去图现成,岂不可恨。
刘备借荆州说法来源
既然借荆州(或借江陵)都不大可能是事实,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说法呢?由于所有与之相关的说法都源于 东吴人的传记,会不会是东吴制造的舆论,其目的在于为东吴偷袭荆州制造理由?有人认为:偷袭荆州是不需要理由的。东汉末三国是一个强权时代,汉朝皇帝没有了权威,谁的势力大,谁的军队能打,谁就有理。 曹操消灭了那么多军阀和地方长官,并没有为之制造理由; 刘备以仁义著称,但进攻四川 刘璋时也没有制造什么合理的理由。所以,按当时的逻辑, 孙权夺了荆州,就算胜利,没必要捏造什么“借”的舆论。
但是,即使是当时的强权时代,名义上的荆州还是归属朝廷册封的荆州牧,而刘琦死后荆州牧是刘备,东吴为了不给后世留下撕毁同盟、偷袭荆州的名声,杜撰出借荆州也不是不可能的,而且《三国志》为何只在吴传中记载有借南郡一说,在蜀传中却只字没提呢?就连刘备当上荆州牧吴传蜀传记载也不相同,所以吴国史官为了美化夺荆州一事而加上“借荆州”一说也确实合情合理。之后刘备又将:长沙、 江夏、 桂阳三郡给了孙权,要是东吴真是重视同盟深明大义,便可就此罢手,唇齿相依,不在进攻荆州,而事实上东吴还是趁机偷袭了荆州,所以说可见东吴早就惦记荆州全郡,并很有可能编造出“借荆州”一事来说明东吴是有理有据的取回荆州的。
这理由是存在的,就是偷袭荆州在 东吴内部可能有人反对。至少有两种人。一种是如 鲁肃那样有着长远战略远光的高人;另一种则是反对在偷袭荆州后不得不向曹魏称臣的武将。
鲁肃极具战略眼光,他的目标不是东吴偏安一隅。在他和 孙权见面后,就提出“鼎足 江东,以 观天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五十四卷)的战略,和 诸葛亮隆中对异曲同工,且早于隆中对。为了实现战略目标,他主张和 刘备联合。在那个时候,只有和刘备联合才可能和 曹操对抗,单靠孙吴自己是不行的。但是他仍主持由刘备手中夺取了荆州三郡,争三郡成功了,而且 孙刘联盟也没有破裂,这正是他高明之处。而偷袭荆州却造成孙刘联盟的破裂。 鲁肃如果还活着,他有可能反对偷袭荆州。刘孙两家 大兴兵,曹魏渔人得利,有着极大危险性。从长远利益看,偷袭对 东吴也并不真正有利,如果 刘备过分削弱,只能龟缩于西南一隅,那么东吴也只能偏安东南,“以图天下”的战略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最危险的是偷袭荆州后,若刘备顷全蜀之兵来复仇,孙吴兵力就得全部都在鄂西川东和刘备作战,曹魏如乘虚而入,可能会灭掉吴国。在刘备大军压境时, 孙权向曹魏投降称臣,曹魏大臣 刘晔向曹丕进言不要接受其降,说:“( 吴蜀)相自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伐之,蜀攻其外,我袭其内, 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十四卷)孙权命真好,此时 曹操刚死不久,曹丕缺乏统一中国的雄才和魄力,没接受此建议,东吴才得以保全。偷袭时 鲁肃已死,但是,他在东吴不会没有知音的,对这种危险性不会没有意识;即使偷袭时没看到, 刘备兴兵时不会没人看不到这种危险。
在夺得荆州后,刘备兴兵, 孙权卑词奉章,贡献珍宝向曹丕称臣。曹丕派 邢贞(一个无名小辈)来 东吴册封,孙权出迎,邢贞竟入门不下车(五十二卷)。吴将 徐盛极为愤怒,以至痛哭流涕(五十五卷)。
为了说服第一类有战略眼光的人,安抚第二类因他向曹魏称臣而愤怒的人,孙权最佳方法是把偷袭荆州罪状全放在刘备头上,指责刘备无赖。这样,就有了前面所引的孙说法,说 鲁肃把荆州借给了刘备。既然是借的,取回当然是合理的,错在于刘备该还不还。这样能不能安抚那些人,不清楚,但在逻辑上是能说通的。
至于前面引的鲁一说法及鲁二说法,很可能是东吴的史官因 孙权这样说了,只好把鲁肃当初所说的话作些改动,迎合孙权。(当经历的事情多了,就会明白,对于大人物,改动历史记载只是小菜一碟。)蜀国好象是没有史官作记录的,至少这一段时间没有, 陈寿在写《三国志》时接受了吴史官的记载。鲁肃在单刀会上所说的(即鲁说法二)和他在当初在 赤壁之战前的说法是根本矛盾的,作为一代名臣名将,鲁肃是不会这样不顾面子的,有可能是吴国史官改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