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李渊、?李建成?的政治智慧 难道就真得搞不定李世民吗?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李渊登基不久,就立了李建成为太子,为了培养锻炼李建成尽快拥有治国理政的才能,李渊下令“非军国大务,悉委决之”。

此时李世民忙于在外东征西讨,没有时间在朝堂间亮相。李建成最初也没有把这个弟弟当成对手,更没有想到有朝一日李世民会对自己的储君之位构成威胁。短短数年后,李建成惊讶地发现,李世民不但拥有了自己的文武班底,而且隐隐然已经有了与自己分庭抗礼的实力。

为了巩固自己的太子地位,李建成不得不被迫采取措施应对,一边对李世民的势力进行打压,一边开始注重培植自己的势力。同时听取了魏征的建议,亲自统军出征刘黑闼,一来可以在军中形成自己的政治势力,二来也可以借机收拾民心。

李建成利用自己的身份,竭力争取父亲后宫嫔妃的同情,为自己博取了“东宫慈爱”的好名声。朝堂上,有意亲近李渊心腹重臣裴寂、封伦等人,让他们成为拥戴自己的太子党。李建成一面打压李世民,一面百般拉拢,哪知道李世民不为所动,依恃军功轻慢兄长。知道李世民不愿久甘人下,李建成不得不有所准备,招募四方骁勇数千人为东宫卫士,号“东林兵”。

等到兄弟二人势同水火之后,李建成开始不遗余力地分化削弱李世民势力。先是,李建成得到父亲李渊支持,将秦王府重要的谋臣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一一借故驱逐,而且申明不经允许不得私自会面。紧接着,他又试图收买尉迟敬德等武将,未能如愿后直接将其调离了秦府。武德九年,李建成以突厥寇边为由,在李渊默许后,令李元吉为元帅统兵出征,所用兵皆从秦府的兵马中征调。

见李建成步步紧逼,李世民明白要想自全,惟有先下手为强,如果还象从前那样见招拆招,难免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李建成明知历史上为争夺皇权不乏兄弟相残,但是他却没有效仿前人,反而尽量克制,希望弟弟迷途知返、知难而退。李建成在削弱李世民势力的同时,有很多机会能将其彻底除掉,不过,李建成没的使用极端手段,而是尽可能地防止骨肉相残的局面发生。如果李建成当机立断,根本就没有李世民的机会,更不会有玄武门事件的发生。李建成天真地认为,李世民也和他一样敦厚,一样的优柔寡断,不愿意见到兄弟相残的事情发生。

或者,李建成觉得对李世民手下留情,既可以显示其大肚能容,又可以在天下臣民面前为自己博一个贤德的美名。

李建成如此行事,李渊的心态则更堪玩味了。如果说洛阳之役前,李渊的犹豫不决,只是为了调和两个儿子间的矛盾,维持表面一团和气的话,那么在此之后,李渊的屁股逐渐明显地坐到了太子李建成一边。

所有史料都一边倒的记载,太原起兵反隋的始作俑者是李世民,李渊属于逼上梁山。更为离奇的是,有记载说李渊数次允诺李世民太子大位,事后却食言而肥。这样的记载,不过是为李世民弑兄杀弟逼父发动“玄武门之变”张本而已,根本不值一驳。从太原起兵到称帝,李渊对待李建成和李世民,基本上算是一碗水端平,并没有偏谁向谁的。立李建成为太子和封李世民为秦王,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随着战功的积累,李世民开始“功高震主”,李渊对此也有清晰之认识,曾表示“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也。”

李渊对李世民表现出来的强势极为不安,但是一时三刻还离不开这个儿子。李渊想要看到的结果是,李世民与李建成兄弟相互制约,自己居中制衡。毕竟,稳定压倒一切。虽然李渊表面上没有偏袒任何一方,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或明或暗的都是在维护大儿子储君之位的。

表面的恭顺与退让,令李建成误以为李世民已经别无选择,只余了伏地称臣。盲目的乐观令他丧失了警惕,当李元吉提醒他危险的时候,他不以为然,他错误地认为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李世民如果和他主动摊牌,无疑是在自寻短见。

哪知道李世民偏偏是个不按牌理出牌,而是选择了铤而走险,孤注一掷。李建成玄武门殒命,也是咎由自取。

李建成之所以身死名灭,就因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阳谋,完全可以摊开来讲、摆在桌面上说的,而李世民为人子、为人臣所做的一切就是见光死的那种了。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