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与曾国藩交恶的原因是为何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曾国藩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中实践第一人,清朝频道带大家一起看看左宗棠与曾国藩交恶的原因是为何

  曾国藩对左宗棠有知遇之恩,如果没有曾国藩的提拔,左宗棠很可能一辈子终老桑梓默默无闻。左宗棠在曾国藩麾下的幕府生涯,为今后他纵横官场积蓄了足够的资源,不论是人脉也好,人气也罢,都是非常重要的。按照那个时代的惯例来说,曾国藩相当于左宗棠的老师,而且从很长一段时间来看,左宗棠也一直把曾国藩当作自己的老师看待,恭敬执弟子之礼,非常尊敬,很少敢冒犯。

  左宗棠素有湖湘第一才子之美誉,翰林院侍读学士潘祖荫在向咸丰皇帝的奏章中说:“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由此可知左宗棠的声名可见一斑。他的眼界非常高,在他心目中,除了林公则徐和曾公国藩,其他人他基本上都是不屑一顾的。可是到了后来,他和自己一向尊敬的曾国藩的关系也闹僵了。多年来一直没有来往,只是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才低下傲慢的头颅,给自己的恩师送了一幅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表达自己对恩师的尊敬,字里行间也透露出对恩师的歉意和懊悔。

  不少

清史

研究专家都认为曾国藩与左宗棠的交恶,源自于左宗棠的性格太过于霸道,目空一切。曾国藩对此忍无可忍,才导致两人分道扬镳,其实这种看法比较片面。因为就曾国藩的性格来说,他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如果曾国藩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早就容不下左宗棠了。“宗棠向喜与国藩争,国藩尝礼下之”,正因为如此,曾国藩向咸丰皇帝力荐左宗棠,说他“刚明耐苦,晓畅兵机,当此需才孔亟之时,无论何项差使,惟求明降谕旨,俾得安心任事,必能感激图报,有裨时局”。

  先来看看曾国藩和左宗棠交恶的时间。据历史考证,曾国藩与左宗棠交恶的时间是在1864年6月南京城被清军攻破后不久,这一点从很多史料中都得到证实,“左文襄公自同治甲子与曾文正公绝交以后”(薛福成:《庸庵笔记》卷二),同治甲子就是公元1864年;“曾左交恶相传始于金陵既克”(徐一士著:《亦佳庐小品》),从文献资料看来,曾左交恶的时间基本可以确定在太平天国灭亡的那年,之前两人的关系应该还是不错的。

  再看看曾国藩和左宗棠交恶的直接事件。据说两人交恶的直接导火线,是关于洪秀全的儿子幼天王洪天贵福有没有死的问题。曾国荃天京攻陷后,众将领为了邀功,向曾国藩报告说贼首洪天贵福已死,曾国藩听信众将所言,认定洪秀全之子洪天贵福已死于乱军之中,江南匪焰将熄,于是向朝廷奏报克复金陵,所有悍贼被一网打尽,并特别指出,城破后,伪幼主积薪于宫中,举火自焚。

  但是,因为左宗棠得到了比较确切的消息,知道洪天贵福已经逃出了天京城,并且还知道他向江西方向逃跑,因此左宗棠没有跟恩师报告,就直接向朝廷上了一道密折,称据金陵逃出难民之供认,伪幼主洪天贵福于同治六月二十一日由东坝逃至广德,被太平军将领黄文金迎入湖州府城,想借伪幼主名号,召集太平军余众。

  清政府看到左宗棠奏报后,对曾国藩大为不满,直接下旨要曾国藩给出解释。曾国藩平生以忠君为本,假如按左宗棠所言,那么曾国藩的行为无异于欺君罔上。于是曾国藩上折反驳左宗棠,称洪天贵福已死,而黄文金为纠合太平军余众伪称洪天贵福还活着,无非是要借洪天贵福的名义当作一种号召而已。言外之意,左宗棠虚张声势,哗众取宠,有邀功请赏之嫌。左宗棠看到此奏后,具疏自辩,洋洋数千言,辞气激愤,指斥曾国藩有欺君之嫌。这下事情就闹大了,两人你来我往,大打口水战,曾左二人的关系已不可挽回,十几年的交情付诸东流。

  后来事实证明,左宗棠所说的是正确的,为此朝廷虽然没有过多地指责曾国藩,却大大地表扬了左宗棠的公忠正大,称左宗棠“为一代名臣”。其实,由于南京城破之日,太平天国守军几乎全部被杀,城内十室九空,火光冲天,加上湘军数十万军队蜂拥入城,按照常理来说,洪天贵福于绝望中自杀是完全有可能的,曾国藩本人应该没有半点欺骗朝廷的意思,只是为了邀功而匆忙上奏有点操之过急。当然,就伪幼主洪天贵福死与没死这件事来说,两人都没有私心,只不过曾国藩是主观认定,而左宗棠也有些考虑欠妥,以致酿成了断袍割席的局面。

了解更多清朝历史故事欢迎继续阅读本网站哦。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