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刘备成为一身都是胆的赵云为何功业平淡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三国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一说三国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现代批评家喜欢信口开河,时常将赵云与忠义联系在一起,实在不得其要,赵云是仁在忠先,礼在义前。《三国演义》中仁是对下层广大民众的爱;义是对同层小集团的爱;忠是对上层单一主子的爱;礼则是对家庭人伦关系,如兄弟、嫂弟、夫妻规则的恪守。

  一、赵云忠仁,不忠人

  人们大都从赵云七进七出单骑救主和截江夺阿斗判断他是绝对忠于主子刘备的,却忽视了他在生命前后两端的思想和言行。赵云起初为何不跟随冀州人一同依附袁绍,而迷途知返投奔公孙瓒?之后又为何弃公孙瓒而追随刘备?《三国演义》没有作详细说明,但《三国志》写得很清楚,赵云先是对公孙瓒说:“天下??,未知孰是,民有倒悬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意即他要追随仁政所在,不是他个人要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公孙瓒。其后他又对刘备说,原以为公孙瓒是英雄,谁知也是袁绍等辈。不久,赵云因兄丧请假回家。刘备知道他不会再回来了,依依不舍。赵云告辞时说,我终不会背叛您对我的恩德。建安五年春,刘备被曹操打败后去投袁绍。当时,刘备单身逃出,狼狈不堪。在邺城遇见赵云,与云同床眠卧,密派其外出招募队伍数百人,对外皆称刘左将军部曲。从此,赵云追随刘备,转战南北。毫无疑问,他是冲着刘备的仁德而来。

  但最后,当刘备准备报孙权取荆州、杀兄弟之仇时,赵云义正词严地上谏说:“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第81回)之后也未随刘备去伐吴,留守于江州,只在刘备从秭归败回后,才进军永安。此时吴军已退。可见赵云始终都是只忠刘备的仁,不忠其人,随着刘备轻仁重义,赵云对他的忠诚度也逐渐下降。可以设想,假如他鼎力协助刘备伐吴,结果定会有所不同。但赵云似乎决意要充当刘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砝码,心说,既然你刘备不以天下为重,天下也就不能交给你了。由于赵云没有找到比刘备更讲仁政的主子,所以他仍旧寄居于刘备门下,并准备扶持后主。

  二、赵云重礼,不重义

  尽管刘备很想拉拢赵云,张口闭口四弟,但我相

  尝思鹪鹩尚存一枝,狡兔犹藏三窟,何况人乎 ----罗贯中

信赵云不爱听这个称呼,他是个十分注重传统礼数的人,不赞同结拜异姓兄弟。比如赤壁战争后,赵云跟随刘备平定荆州四郡,很爽快就与桂阳太守赵范结成了兄弟。为何赵云宁愿与一位降将结义,也不加入刘关张呢?因为他俩是同姓同乡。赵范当时说:“将军姓赵,某亦姓赵,五百年前,合是一家。将军乃真定人,某亦真定人,又是同乡。倘得不弃,结为兄弟,实为万幸。”云大喜,各叙年庚……但结拜不久,赵云就因为赵范违背了另一个更重要的人伦礼节而反目为仇。赵范要将他的寡居的嫂子嫁给赵云,赵云当即回答:“吾既与汝结为兄弟,汝嫂即吾嫂也,岂可作此乱人伦之事乎!”在义与礼之间,赵云毫不犹豫选择了礼,不惜放弃倾国倾城的女子。在这方面,家藏丑妻的诸葛亮的境界都有所不及,诸葛亮在听闻此事后,问:“此亦美事,公何如此?”刘备则更以为找到一个绝佳的腐蚀赵云的机会,说:“今日大事已定,与汝娶之,若何?”赵云的回答是:“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誉不立,何患无妻子乎?”刘备只好唏嘘:“子真丈夫也!”由此还可见,赵云重名甚于重色,重国甚于重家。仁者爱天下之人,却不是爱所有之人。

  相比之下,刘备还真是不配做赵云的兄长,不仅换女人如换衣裳,还上演了“甘露寺”一出,强行抢夺竞争对手孙权的少色尚武的妹妹,何其无礼!诸葛亮当时之所以授予赵云三阶段的锦囊之计,就是明白他是个绅士。假如赵云出发前就知晓整个行动计划,知晓刘备去干抢亲的腌湃事,是决不会陪同去江东的。刘备也是出于自知之明,所以没敢向赵云提结义之事。

  赵云大公无私、重仁礼轻忠义的思想早在博望坡抵御夏侯?、于禁时就有所显现。赵云在战斗中生擒了敌将夏侯兰,他俩是同乡,自小相知,赵云知道夏侯精通法律,便向刘备请命,推荐他担任军正。但赵云不将这位同乡为自己所用,免除结党营私之嫌。此外,赵云还有多次将个人所得财物充公的记录。

  三、子龙固守儒家观念,不懂应变

  让人难以理喻的是,这样一位盖世英雄、一身都是胆的真丈夫,生平事业却平淡无奇,仅仅收获了万人敌的勇名和万人迷的清名,距离他要实现的匡复仁政的理想还相距甚远。现实的情况是,精心辅佐的两个主子刘备与刘禅先后成为了孙权与司的手下败将,自己的婚姻大事也拖到了很晚才凑合解决。为什呢?我想原因不外乎有三:

  一是仁政在“三国”已不合时宜。诸葛亮曾说,秦皇失于暴虐,汉

  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朝代之以仁,而汉末又过于宽仁,接下来当施以恩威并济,即儒法混(司马家族亦信奉此道)。可见赵云能考虑广大老百姓的利益,却缺乏政治远见,他留恋的仁政实为一种过时的腐朽的东西,不合乎人心思变和社会发展的潮流。后来蜀国最早被消灭以及三国归晋的现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