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研究远离现实,原本不会犯众怒,可是又突然犯了众怒,这是始料不及的。但是理论研究、史学研究都十分残酷,推导到什么地方算什么地方,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都不能成为障碍。很多事情不做则已,要做就有始有终,好在退休后有了充足的时间。这块黄土地生养了我,哺育了我,我就应该给以报答,人常说:“受人点滴之恩,当思涌泉相报。”而黄土地对我来说,恩情岂止是点滴!一个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苍老书生,惟一能够回报的,就是给母亲说真话,将自己的知识积累,用大实话说给后世而无愧于先人;假如能激起他们的思想波澜,我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假如他们能从中获得启发,于我已是奢侈了。
在评价诸葛亮这位享有无限美誉的历史人物时,为避免过多的认识障碍和误会,首先得统一尺度,有了共同认知的标准,就容易趋于一致。评价历史人物,人们常常采取成王败寇标准,二十四史是其典型,并影响了后世很多人。这是不顾史实抹煞史实以至歪曲史实的客观唯心论,甚至导致出人造历史。被歪曲的历史中,发现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起不到真正的褒贬效果,还会发生阿谀奉承或落井下石的道德滑坡。由于统治阶级的需要,也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很多中国人在看待三国人物时,常不自觉地做了历史的情人。情人眼中出西施,自然妨碍了历史的公正。诸葛亮是统治者眼中的西施,他们看中了他的“忠君”;蜀汉割据政权是宋末元初华夏民众眼中的西施,用它与元统治者对抗。时至今日,假如还有哪位同胞要以三国人物做情人,那只能由他自己了。
历史研究中很忌讳血缘、地缘及先入为主的感情标准,这最能将人导入歧途。感情标准说破了,是一个利益标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间接利益,即要打碎头脑中已经构成的认识框架,做出艰难的感情割舍;对极少数人来说是直接利益,他们把自己的名誉地位及工资、奖金等,都同某历史人物挂了勾,要重新审视这样的历史人物,他们就像贾宝玉那样,会
真乃檄文如箭......此箭一发,引得多少壮士尸陈沙场,魂归西天。我曹操不受此箭,壮士安能招魂入土
得失心疯,因之要无不使用其极地漫骂咀咒。但十三亿人各自有着不同的利益,自然有着不同的感情,衡量是非的标准当然就千差万别。更不能以帝王或某一个政治军事集团的利益做标准,帝王是最高统治者,政治军事集团是特殊时期某种利益的纠合,他们的利益,都建筑在对普通民众合理权益剥夺的基础上;他们的欢乐,都建筑在普通民众哀苦悲戚的基础上。更何况,帝王往往还不止一个,他们之间照样存在着利益对立,因之标准也完全对立。历史研究工作者,应该像没有感情设置的机器人,以极其冷酷的态度审视历史,审视历史事件与人物,用同一的客观标准去评判。冷静得如同法官,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只有这样无情地剖析,才能得出公正的判决。这里的法律,只能是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最普通也最广大的民众利益。在十五年细究三国史的过程中,我已搬掉了祭祠诸葛亮的那座神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坛,让其还原成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凡人。毫不隐晦地说,历史上的诸葛亮,不是光环笼罩,无所不能的天神,而是一位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有功有过也有罪!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部分数据
究其罪,就是自董卓之乱形成的军阀割据,内战频仍,华夏神州瓜分豆剖,四分五裂的悲惨局面,直止刘综投降时才基本结束,中国大地出现了复旧统一的一抹曙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诸葛亮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竟把强烈意愿同全国几千万民众的统一要求对立起来,《隆中对》是重新分裂华夏的蓝图,赤壁大战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七十二年的历史大倒退!对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应该追究责任者并加以鞭挞,诸葛亮、刘备、鲁肃、孙权、周瑜等“一个个鲜活的身影”,都应该为广大无辜民众的无尽哀痛承担责任。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