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一段壮阔豪迈的历史,吸引了无数后人的目光。一部《三国演义》为人们呈现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在那烽烟四起的岁月里,太多的人物从中涌现出来,并牢牢刻印在人们的心里。
也许,《三国演义》里的人和事并不完全真实,可这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并不重要。《三国演义》里值得我们去追随、思索的,是那个动荡年代交织碰撞的人性,是那波澜壮阔的史诗中激荡的崇高德行。
&nb
兵家胜败真常事,卷甲重来未可知。 ----罗贯中
sp; 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古代儒家学者对“仁政”思想非常推崇,“仁”也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最想表达的思想之一,所以他塑造了刘备这么一个典型的形象。
在那个连年战争的乱世中,刘备博爱的人格被彰显得淋漓尽致。且看败走江陵,面对追来的曹军,刘备想到的并不是自身的安危存亡。为使百姓不被曹军杀戮,他毅然携民渡江,眼看着扶老携幼的人们流离失所,刘备大恸,道“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追兵已至,危在旦夕时,他仍旧没
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有抛弃追随他的百姓,“若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何以弃之”。刘备身上所体现出的体恤军士、爱民如子的崇高品德,成为《三国演义》里“仁”的典范。而刘备拒绝以吊丧为名夺取荆州,更是在当时唯利是图的诸多诸侯身上几乎看不到的。这其中的原因固然也有出于笼络人心、建立统治的目的,但至少在危急关头,刘备在“仁”和“功利”之间毅然选择了前者。
很多人评价刘备是“妇人之仁”、“假仁假义”,但笔者却不这样认同,至少刘备展现了民为邦本的崇高政德。这,无疑是“仁”的思想贯穿在《三国演义》里的重要线索。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