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被低估的人物是哪些?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三国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一说三国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一、蒋干

蒋干,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他本是九江的名士,但在《三国演义》里却成了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超级大白痴。

其实,正史中的他,的确是个风流名士,并不是个白痴。曹操南征,强征蒋干入他的幕府(和司懿一样),而后又命他去劝降周瑜。蒋干明知周瑜不是可以以名利言语打动的人,但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一方面是因为寄人篱下,不得不为之,另一方面,也可以对被称当世名士的周瑜进行近距离的观察。周瑜确实是如演义中所写的,一听蒋干来访,就知道了他的来意。便带着蒋干巡营一周,向他表明了自己的志愿。蒋干在整个过程中,也都只是“但笑而不语”,从来没有作过劝降周瑜的意图,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群英会。而之后的蒋干盗书,也完全是子虚乌有,蔡瑁、张允被攻杀,也是因为荆州兵有一部分仟乱,而被张辽、于禁攻破,蔡张二人死于乱军之中。再之后的连环计,也是根本就不曾存在过——这完全是因为船只太多,不好固定才把船拴在一起的缘故。蒋干回见曹操,也只说周瑜非言辞所能动,并劝曹操死了这条心之后,蒋干也仍然在曹营悠游他的岁月,过着他名士的风流生活。

二、孙邵

孙邵,孙权的第一任丞相,在孙权掌权的五十二个年头中,孙邵算是个老资格。

他并非是孙权的族人,而是青州北海国人,曾在孔融手下当过一任功曹,其后转到扬州刺史刘繇底下作官,于孙策击败刘繇时转为为孙策效力。孙策死后,孙权刚上台,孙邵即上表劝孙权向许县朝廷纳贡,弄好了对曹操的关系,受到孙权的赏识。孙权之后任命孙邵为庐江郡太守,在刘备表荐孙权为“行车骑将军”之后,他又作了车骑将军长史。在孙权称王之后,即黄武元年,孙邵便作了孙权的第一任丞相。可惜孙邵仅仅当了不到三年的丞相便在黄武四年五月病故。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孙邵并没有来得及有什么突出的表现,而且,陈寿关于《三国志·吴书》的部分是根据韦昭所写的《吴录》,而韦昭是张温的党羽,张温又恰恰是孙邵的政敌,所以整部《三国志》,居然没有任何一卷或一个分卷对孙邵的介绍。所以,现在的我们所能知道的,就是在孙邵当丞相的这三年里,孙权受不了曹丕催遣“任子”(即以儿子当人质)的压力,对蜀汉信使往返,言归于好。而这,极有可能是当时位居丞相的孙邵所向他建议的——因为其它人的传记中均未有提及向孙权提出此等的建议。可惜呀可惜,如此重要的一个人,竟然因为个人的恩怨,而使得他几乎淹灭于历史的长河中。

三、高顺

高顺,吕布的部下,与张辽一起共同统率吕布的一部骑兵。以当时的情况来看,高顺应该是吕布最为倚重的大将,甚至超过了张辽。从整部演义中,吕布的武勇被片面而过分地夸大,使得他的部下几乎失去表现的机会,其实,他的几名部下都是很有能力的。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张辽,因为他打了逍遥津一战,名震八方。但是,当时在吕布的麾下,张辽每次出战几乎都是与高顺搭档,而高顺,几乎就是为吕布独当一面的大将。在评论一名将军时,其实不需用要他打过无数的胜仗,只要有一仗打得煞费苦心

  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陨,名可垂于竹帛也。 ----罗贯中

,打得出名就行。高顺最出名的一仗是在建安三年。那一年,刘备在沛国驻

  真乃檄文如箭......此箭一发,引得多少壮士尸陈沙场,魂归西天。我曹操不受此箭,壮士安能招魂入土

扎,陆陆续续地招兵买马,已经达到了有一万多人。吕布很不放心,就出兵攻破了刘备。刘备投奔曹操,曹操送给他兵和粮,使刘备收复小沛。吕布就让高顺再次领了兵去打。吕布当时在徐州的兵不会很多,至多不过两三万人,还要用来分兵防御曹操和袁术,所以交给高顺的兵顶多只有五千人,甚至于不到五千。刘备当时已算是一个全国舞台上的角色,手下的武将也有关羽张飞等人,但是这样的一支劲卒完全禁不住高顺的一击,立刻就被高顺击败,击溃。曹操小看了高顺,让夏候?领兵来救。夏候?可说是曹操麾下最著名的武将之一,但他也不是高顺的对手,被高顺轻易地击败。虽然后来曹操亲自领兵来攻杀了吕布,但那已是吕布的事,与高顺无关。破关后,张辽降了曹操,高顺选择了殉主。诚然,吕布是个不值得殉的主君,但宁死不屈的气节,高顺也毕竟要强过张辽的吧。

四、淳于琼

淳于琼,是一个有名声,有能力,也有资历的名将。在灵帝末年,曾敕封八名校尉主掌禁军,由十常侍之一的蹇硕统领。曹操和袁绍都曾是这八校尉之一,曹操是典军校尉,袁绍是中军校尉,淳于琼,也是这八名校尉之一。在袁绍军中,他是首屈一指一名将,根本没有什么贪杯误事之说。官渡前夕,袁绍命他和郭图颜良攻白马,颜良贪功冒进,又大意轻敌,被张辽关羽刺死于军中。多亏有淳于琼,袁军才不致溃败,也使得袁绍能继续保持对曹军的压倒性气势,一路追击到延津。乌巢之败,不是因为他喝酒,而是因为他的大意。当时淳于琼手下有一万人,曹操虽带兵五千,但为了避开沿路袁军的盘查,都散布成小股部队改扮成袁军,直到乌巢前沿,才改装来袭。淳于琼乍看之下以为曹操没有多少兵,就出寨迎战,没想到曹军越打越多,他才知道不好,一面回寨自保,一面向袁绍求救。袁绍一方面是刚愎自用,一方面也是出于对淳于琼的信任,所以只派了少数人去救乌巢,反而令张嗔高览去袭曹营。结果乌巢终告失陷,曹营也没有打下来,张嗔高览更是降了曹操。说到这里,有件事必需要提一下。根据《三国志·袁绍传》的记裁,淳于琼未死,他和袁谭二人单骑渡河逃走;而根据《三国志·魏志·武帝记》的记裁,淳于琼在此役战死。这就是记传体史书的弱点,把一个史实割裂成数块不说,还往往自相矛盾。可惜,可叹。所以说,淳于琼虽然没有守住乌巢,但也不是个酒馕饭袋。他的对手曹操毕竟是三国第一人,败在他手上也没什么可说的。

五、刘封

刘封,刘备的义子,原名寇封。在演义中,这个家伙在战场上什么作用也没起过,也就扯扯旗放放风而已,最后还把关羽给害了,一副死有余辜的样子。但是在正史中,这却是个悲剧。刘封是刘备在荆州时收养的义子,当时刘备无嗣,所以收了刘封为义子。等刘备入川时,刘封刚刚二十出头,已是个力大无穷,勇猛无比的青年将军了。在跟随孔明赵云张飞入川的途中,刘封攻战克敌,以功晋封为副军中郎将。之后刘备遣孟达攻房陵上庸,怕他一人难以成功,加派刘封助之,果然二人令上庸太守申耽望风而降。刘封因此又升为副军将军。关羽攻樊城时,请刘封孟达发兵相助,二人因与关羽不睦,加以拒绝。后关羽兵败,却不敢走二人所驻的上庸,结果兵败身死,刘封确实也是难辞其咎的,但关羽之死,主因在他自身,与刘封没有多大关系。刘封因为关羽之事而责问孟达,结果与孟达致于不和,就夺去了孟达的鼓吹,孟达也就因此惧怕而降魏,并反过头来劝刘封也降魏。刘封拒绝投降,遭到夏候尚、徐晃、孟达三路攻击,又申仪叛变,刘封腹背受敌,只得退走成都。之后的事情发展却让人大跃眼镜!刘备见了刘封,只是责备他为何欺负孟达,以及不救关羽,并没有杀他的意思。但是诸葛亮却认为刘封刚猛,恐刘备死后刘封争位,那刘禅是万万争不过刘封的,力劝刘备杀死刘封。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话,赐刘封自尽。刘封临死时叹曰:“恨不用孟子度(孟达)之言!”刘备听了,也不免为之流泪。一代忠心猛将,只因有争位的可能(注意,不是嫌疑),便被赐死,真是惜乎,惜乎!

六、张昭

张昭,是东吴的第一位首席辅佐官,是个很有骨气的人,演义中为了突出诸葛亮而把他写得不成人样,实在是太过份了。早年的张昭声名就已远播,彭城国的国相,以及陶谦都曾扰络过他,均被他拒绝,陶谦为此差点杀了他,是赵昱将他救了出来。孙策敬佩他,对他行"升堂拜母"之礼,使张昭不得不出山,做了孙策的“长史”兼“抚军中郎将”。孙策很信任他,将一切行政事务都交给他,并对他以“管仲”相比。临死前还将孙权托孤给他,并说:“若孙权不足以担当大任,则你自己担当。万一事不顺利,由缓步西归,亦无所虑。”所以说张昭日后主张降曹,与孙策的遗言有着很大的关系。张昭的骨气,表现在他对孙权的犯颜直谏上。正所谓文死谏,武死战,张昭不论是公私,对孙权的不当之处都能直言谏劝。也因此时常与孙权发生冲突。冲突最大的一次当属给公孙渊封燕王一事。孙权当时气得要拔出剑来刺死张昭,张昭却丝毫没有退缩,回到家中以托病不上朝向孙权抗议。孙权派人用泥封了张昭家的门,张昭也在门的内侧用泥加封了一道。后来公孙渊果然杀了封赏他的吴国特使张弥与许晏,孙权这才悔悟,向张昭道歉。但是张昭却给孙权一个闭门羹,孙权气得放火烧了张昭家的门,也没能让张昭服软。后来孙权灭了火,一再道歉,再加上张昭几个儿子的相劝,张昭才出门与孙权相见。张昭死于喜禾五年,作了孙权几十年不是丞相的丞相。不封他丞相,是因为孙权对他的爱护。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这就是孙权对不封张昭丞相的解释。

相关人物:曹操 贾诩 孙权 刘备 刘封 张昭[吴] 袁绍 高干 高顺 张绣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