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灭亡
后汉乾佑元年(948年),开封郊外一座破庙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夜色深沉,主持老和尚正在睡觉,猛然听到窗外菜地中传来赶赶咐咐的声音。莫非有野猪来捣乱?老和尚翻身做起,披起衣衫,点亮灯火,到窗外查看。当时兵荒马乱,这个郊野小庙已经好几年没有收到任何布施了。为了活命,老和尚不得不起早贪黑的侍弄几亩菜地。隔几天就挑一旦菜蔬入城换点米熬点稀粥。菜地可就是老和尚的命根子呢。
老和尚一手持灯,一手护着灯火,缓缓朝菜地挪去。眼看前面黑影蠕动,看到灯火竟然还不逃跑,老和尚很是恼恨。这个野猪也太嚣张了。可野猪凶猛,老和尚不敢靠近。老和尚抄起一块大石头用尽全力砸过去。猛然间就听得“哎呦”一声传来。仿佛是个人声!
老和尚战战兢兢走上前去,灯火照亮处,发现一个面黄肌瘦的大汉正怒气冲冲瞪着自己,手中还拿着老和尚辛苦几个月种的嫩嫩的莴苣。
老和尚笑了,连忙招呼大汉入屋,询问怎么回事。堂堂一个大男人,为何沦落到半夜偷菜的地步呢?
这个大汉叫做赵匡胤,对,十三年后,就是这个偷菜的大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繁华最富庶的大宋王朝。人们常常称其为宋太祖。
当宋太祖还是赵匡胤的时候,很是过了几天凄惨的日子。赵匡胤父亲乃是中央警卫团团长级别的官员,赵匡胤从小也算是衣食无忧。可是,赵匡胤少有大志,不满于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二世祖生活。去年,21岁的赵匡胤辞别父母,闯荡江湖,发誓要凭他个人的力量创出一番功业!
可惜,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五代各路诸侯割据一方彼此攻伐,流民遍野,田地荒芜。白手起家谈何容易。万般无奈之下,赵匡胤投靠父亲的朋友随州刺史董宗本。赵匡胤为人豪爽,精通武艺,很快就赢得了随州官员的喜爱。这下惹怒了董宗本的公子董遵诲。在董遵诲的排挤之下,赵匡胤不得不离开了随州。随州工作数月,董宗本只是管饭,没有发给赵匡胤工资。
赵匡胤卖刀卖马,勉强来到了凤翔府,找到父亲另一位朋友节度使王彦超。王彦超让赵匡胤饱餐一顿,随即端出十千钱,把赵匡胤打发走了。王彦超是个喜欢较真的人,手下绝不养闲人,在王彦超看来,赵匡胤就是一个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官二代。赵匡胤自视极高,很是愤怒,多年之后还耿耿于怀。可当时赵匡胤无计可施。放眼天下,何处才有他赵匡胤的容身之所呢?
赵匡胤想到了回家,就算丢脸,也不至于饿死。可是,离家之时,母亲给了赵匡胤不少银钱。如今积蓄已经花光,怎么才能回家。王彦超送了十千钱不假,可是当时战乱频繁,物价飞涨,一斗米就要数十千钱。赵匡胤吃了几天饱饭,又开始饿肚子了。赵匡胤吃野菜喝冷水打野物,半饥半饱的走了许多天。到了开封城百里外,发现城外连野菜鸟兽都找不到。本年后汉取代后晋,开封城外几番大战,数万百姓饿死。
赵匡胤肚子实在饿极了。看到菜地中清脆的莴苣,赵匡胤实在忍不住,也管不得什么礼数了,一头扎进菜地,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
听完赵匡胤的叙述,老和尚笑了。老和尚询问:“莴苣好吃嘛?”赵匡胤说:“很脆,就是有点苦!”老和尚哈哈大笑。老和尚烧火做饭,把仅有的几升米全部拿出来,让赵匡胤饱饱地吃了一顿。吃完饭,赵匡胤去洗澡,换上老和尚的僧袍,舒舒服服睡了一觉。
第二天一大早,赵匡胤向老和尚辞行。老和尚又送给赵匡胤几个菜饼。赵匡胤非常感动,战乱之年一个菜饼就能救下一条性命呢。赵匡胤拍拍胸脯,说:“他日我若得志,必然为大师修建一座大寺庙。”(宋太祖后来为老僧修建一座大寺,即宋朝皇家寺庙普安寺)老和尚告诉赵匡胤,开封城中枢密使郭威正在招兵。身处乱世,从军才有出头之日。赵匡胤听后放弃了回家的念头,直接到军营投军去了。
赵匡胤走在路上,肚子饱饱的,身上暖暖的。当时,朝阳初升,赵匡胤心情舒畅,诗兴大发,写下平生唯一一首诗歌:“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赶却流星赶却月。”就在这一年,赵匡胤结识了郭威的养子柴荣(日后的周世宗)。从此结束平凡的生活,开始了传奇的人生。
后汉乾佑元年(948年),开封郊外一座破庙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夜色深沉,主持老和尚正在睡觉,猛然听到窗外菜地中传来赶赶咐咐的声音。莫非有野猪来捣乱?老和尚翻身做起,披起衣衫,点亮灯火,到窗外查看。当时兵荒马乱,这个郊野小庙已经好几年没有收到任何布施了。为了活命,老和尚不得不起早贪黑的侍弄几亩菜地。隔几天就挑一旦菜蔬入城换点米熬点稀粥。菜地可就是老和尚的命根子呢。
老和尚一手持灯,一手护着灯火,缓缓朝菜地挪去。眼看前面黑影蠕动,看到灯火竟然还不逃跑,老和尚很是恼恨。这个野猪也太嚣张了。可野猪凶猛,老和尚不敢靠近。老和尚抄起一块大石头用尽全力砸过去。猛然间就听得“哎呦”一声传来。仿佛是个人声!
老和尚战战兢兢走上前去,灯火照亮处,发现一个面黄肌瘦的大汉正怒气冲冲瞪着自己,手中还拿着老和尚辛苦几个月种的嫩嫩的莴苣。
老和尚笑了,连忙招呼大汉入屋,询问怎么回事。堂堂一个大男人,为何沦落到半夜偷菜的地步呢?
这个大汉叫做赵匡胤,对,十三年后,就是这个偷菜的大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繁华最富庶的大宋王朝。人们常常称其为宋太祖。
当宋太祖还是赵匡胤的时候,很是过了几天凄惨的日子。赵匡胤父亲乃是中央警卫团团长级别的官员,赵匡胤从小也算是衣食无忧。可是,赵匡胤少有大志,不满于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二世祖生活。去年,21岁的赵匡胤辞别父母,闯荡江湖,发誓要凭他个人的力量创出一番功业!
波兰发现“吸血鬼”骸骨:嘴里塞满石头
考古学家在镇上教堂附近一处墓地挖掘时发现了这一墓葬,里边有多处吸血鬼葬礼的标记。墓中遗骸的年代可追溯到16世纪,它的一些特征让人联想起过去曾发现过的类似的吸血鬼墓葬。
遗骸嘴上方的牙被拔掉,嘴里被塞了石头,据说这些措施都能阻止吸血鬼死而复生用牙咬住受害人,而腿部有棍子可以阻止吸血鬼再爬出来。挖掘领队Slawomir Gorka告诉说:“起初我们以为死者腿部受伤。但把下面泥土筛开后,我们发现这是个人为弄出来的洞。”
据悉,类似这样的墓葬并不罕见,过去几年也有类似的出土,大多可追溯到13世纪到17世纪间。据一些传闻表示,有些人害怕死后会变成吸血鬼,因此在下葬前会用一根铁的或木头棍子钉入死者胸口。而很多知识分子、贵族和牧师都会被认为是吸血鬼。他们死时,当地人都会采取措施把楔子钉入尸体或把他们的牙拔掉确保其不再构成威胁。
另外,在保加利亚索菲亚,考古学家在当地发现两具骸骨,骸骨胸前心脏的位置插着一根铁棍,让人不禁联想到吸血鬼的传说。在欧洲西部和中部地区的流传着人死后变成吸血鬼的传说,人们对此深信不疑而且十分害怕,所以人们就用铁棍穿透死者的身体防止他们变为吸血鬼。
之所以将棍子类物体穿透骷髅,是因为当时人们认为棍子会阻碍它们离开坟墓,防止在午夜失踪。历史学家季米特洛夫统计,在多年来的发掘工作中,大约有100具尸骨的胸前被穿刺,防止它们变成吸血鬼。但是令季米特洛夫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一个普通的考古发现会变得如此“流行”,受到了各界的关注,也许是因为“吸血鬼”这个词将这些普通的墓葬变得极为神秘。
季米特洛夫认为当时人们觉得会变成吸血鬼的一般是贵族和神职人员,但奇怪的是其中并没有发现女性尸骨,可能是当时的人们并不害怕女巫。
就在上个月,意大利的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具下巴被砖头塞住的尸骨,据了解这具尸骨的年代可追溯到16世纪,当时爆发了瘟疫,因此人们认为在死去的人嘴中塞入砖头防止它们变成吸血鬼。佛罗伦萨大学人类学家马泰奥?博里尼(Matteo Borrini)在对一座小岛的调查后发现,诸如黑死病等死亡瘟疫蔓延的背后都有关于吸血鬼的传说。
原来在1300年至1700年间,瘟疫在欧洲大陆上此起彼伏,而吸血鬼也在这段时间内发展到高潮时期,当时也有人对人体进行分解来了解因素,有人将已经埋葬的墓室重新打开,就发现尸体的器官变得臃肿,而且头发仍然在生长,血液会从口中渗出,因此人们相信这些死去的尸体还活着。为了不使它们变成吸血鬼传播瘟疫,人们就用砖头塞住了它们的嘴巴。
波兰发现“吸血鬼”骸骨:嘴里塞满石头
考古学家在镇上教堂附近一处墓地挖掘时发现了这一墓葬,里边有多处吸血鬼葬礼的标记。墓中遗骸的年代可追溯到16世纪,它的一些特征让人联想起过去曾发现过的类似的吸血鬼墓葬。
遗骸嘴上方的牙被拔掉,嘴里被塞了石头,据说这些措施都能阻止吸血鬼死而复生用牙咬住受害人,而腿部有棍子可以阻止吸血鬼再爬出来。挖掘领队Slawomir Gorka告诉说:“起初我们以为死者腿部受伤。但把下面泥土筛开后,我们发现这是个人为弄出来的洞。”
据悉,类似这样的墓葬并不罕见,过去几年也有类似的出土,大多可追溯到13世纪到17世纪间。据一些传闻表示,有些人害怕死后会变成吸血鬼,因此在下葬前会用一根铁的或木头棍子钉入死者胸口。而很多知识分子、贵族和牧师都会被认为是吸血鬼。他们死时,当地人都会采取措施把楔子钉入尸体或把他们的牙拔掉确保其不再构成威胁。
公元前239年,秦王政二十一岁了,他己经成年,只要举行过了加冠礼,他就可以亲政了。而在亲政之前,朝廷的统统大权都掌握在吕不韦手中,赢政只是一个傀儡君主。每逢上朝处置处罚政事的时候,只能听真相摆设。在秦王政年幼时,吕不韦每逢处置处罚完朝政,他就会去后宫与太后斯守。
太后本来是邯郸姬,是吕不韦的老恋人,她风骚成性,盗意淫乐,肆无顾忌。但是作为丞相的吕不韦为了避嫌,并且由于同心专心应付政务,因而开始淡漠太后。为了挣脱淫妇的胶葛,吕不韦只得把太后的另一位旧恋人寥霭找来顶替本身,把寥霭以假阉人的身份摆设在甘泉宫,昼夜陪太后纵情高兴。不久,得了长信侯封号的寥霭,爵位、食邑的报酬及职位地方完全可以与吕不韦相抗衡了。
寥霭伴随在太后身边,权势一每天膨胀,在秦国大有凌驾吕不韦之势。身世于市井贩子无赖的寥霭,虽不乏政治上的野心,但除了媚谄太后的房中之术外,本无任何才气。他靠太后保护暴发,创建私党,但其劣根性是无法改失的。
吕不韦在河南封地时,并未闭门不出,而是广交来宾,列国诸侯青鸟使络绎不停,去造访他。秦王政畏惧他兵变,便把他发配到蜀地,并写信求全谴责他。受到威胁的吕不韦畏惧被杀,于是饮鸠自尽了。
公元前239年,秦王政二十一岁了,他己经成年,只要举行过了加冠礼,他就可以亲政了。而在亲政之前,朝廷的统统大权都掌握在吕不韦手中,赢政只是一个傀儡君主。每逢上朝处置处罚政事的时候,只能听真相摆设。在秦王政年幼时,吕不韦每逢处置处罚完朝政,他就会去后宫与太后斯守。
太后本来是邯郸姬,是吕不韦的老恋人,她风骚成性,盗意淫乐,肆无顾忌。但是作为丞相的吕不韦为了避嫌,并且由于同心专心应付政务,因而开始淡漠太后。为了挣脱淫妇的胶葛,吕不韦只得把太后的另一位旧恋人寥霭找来顶替本身,把寥霭以假阉人的身份摆设在甘泉宫,昼夜陪太后纵情高兴。不久,得了长信侯封号的寥霭,爵位、食邑的报酬及职位地方完全可以与吕不韦相抗衡了。
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形象地反映了封建帝王独霸天下的贪婪与狰狞面目。打天下时是哥们兄弟,一旦江山到手,曾经为之鞍前马后、出生入死的伙计,就都成了多余的人,甚至视作皇权的威胁,必欲诛之一消心头之患。古来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比如越王勾践手下的文种、汉淮阴侯韩信、明太祖蓄意构置的“胡蓝两案”之数万冤魂。有的王朝即使功臣幸免不杀,也必定找个由头削去官职,让你一边凉快着去,老死家中,赵匡胤玩的就是这一手。
汉丞相萧何是个例外,十多年里陪伴刘邦,直到问鼎江山,始终得到倚重信赖,虽也偶遭风急浪险,但总体是平稳地走完了他显达的一生;死后更赢得不同时代人们的一致赞誉,荣登历史贤相之列。在伴君如伴虎的年代,萧何凭借什么得以让汉高祖放心、百姓爱戴?他身上什么样的天资和品格值得后世汲取?他成功扮演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角色的秘诀在哪里?
平时积累广泛的人脉资源。萧何最初在刘邦的老家沛县任职,是个功曹,相当于县太爷的助理吧。虽然做着秦朝的公务员,但萧何平时喜欢结交兄弟,什么样的朋友都有——多个朋友多条路嘛,譬如泗水亭长刘季(刘邦)、捕役樊哙、书吏曹参、刽子手夏侯婴、吹鼓手周勃。如此广泛的人脉决定了萧何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人生供他选择的道路眼前就有许多条,铺垫得很扎实,届时想走哪条走哪条。结果在刘邦这里的不经意地感情投资就收到了意外的效果。那时候萧何是县上领导,刘邦不过是个小村长,且还是个烂酒好色名声不太好的主,萧何却并不厌弃,能照顾的尽力照顾,能帮忙的时候更是不遗余力。刘邦犯了案子,萧何帮着说情打通关系减免处罚;刘邦去咸阳出差,手头有些紧,县乡的哥们给他凑盘缠,别人给的最多也就三百钱,萧何一出手就掏出五百钱塞到刘邦兜里。——好不容易去一趟京城,别让人笑话咱哥们。刘邦一时感动得差点抱着萧大哥亲一口。
天生甘居人后的谦逊品行。刘邦斩白蛇举事后,一时天下烽烟四起,沛县县令也想投靠义军,派人联络来了刘邦,刘邦带人马兴冲冲来到沛县城下,县令突然变卦了,紧关城门不许入城,而且拘押了主张联络刘邦的萧何等人。萧何等寻机逃出城来与刘邦汇合,里应外合攻下县城。有了这块根据地,哥几个谁来当头呢?大家基本上都认可刘邦,可刘邦连番推辞。萧何揣摩到了刘邦的心思,在座的曹参、樊哙还有他本人,好赖都在县衙供职,大小算是刘邦的上级,特别是他自己,一直都是刘邦的老领导、大恩公的形象,刘邦纠结的根源就在这儿。萧何不动声色,提议抓阄确定头儿。抓阄的准备工作由他来做,刘邦第一个抓,一把抓着的竟是写着自己名字的阄,没法再推托了,众鼓掌通过。——后来刘邦当然知道了其中的原委,萧何在每一张纸条上写的都是“刘邦”两个字。萧何的这种度量与智慧是与生俱来的,他明白自己无力承担的事情,绝不打肿脸充胖子非要以老大自居。反过来,以老上级、老恩公的身份对刘邦的这一份真诚而巧妙地抬举,刘邦能不牢记一辈子吗?
注意细密勤奋的自我形象塑造。既然做了人家的下属,萧何唯一的心思是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刘邦十万大军开进咸阳,秦王朝的首都一时成了汉家军的游乐场,唯有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律令图书藏之。”只有萧何到档案室收集秦的法令文书、地母图册、行政户籍等资料,登记造册、妥为保管,以备后用。半年后,汉王刘邦还兵平定三秦,萧何手中的资料发挥了大作用。对于一位如此敬业、细心又有远见的人,刘邦怎能不信任倚重?
坚定不移秉持与上方的相处之道。刘邦重新占领关中,领兵东进去攻打项羽,留萧何为其驻守大后方。萧何除了把各项事务办得井井有条,日理万机之余,他牢记着一件事,就是“辄奏上,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行事,上来以闻。”再忙再辛苦,萧何事无巨细都要及时派人向刘邦去请示,等点头了他再办;一时实在来不及请示的,刘邦一回来他便马上去说明原委。
这是萧何深得刘邦信赖稳坐相位的最大秘诀,也是权力场上副手们赢得赞许的不二法门。凡擅自做主好喧宾夺主的二把手,一般都是遭上司厌烦最终短命,三天半一把手就开始防范你了。萧何不惜矫枉过正,你不想让我请示汇报我也要不厌其烦地请示汇报,让你这个一把手踏踏实实把心放在肚子里总比嫌我?嗦要好千倍万倍。
荣誉功劳面前的淡定自若。刘邦打败了楚霸王建立了大汉王朝,着手论功行赏。这时候,很多人沉不住气,站出来自我标榜,争功请赏。萧何则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一如既往默默地照常踏实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最终刘邦拍板,萧丞相为“大汉第一功臣”,位列座次第一,同时“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殊待遇。这是萧何的又一过人之处,荣誉不是靠自己喋喋不休去争取所能得到的,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此其一;争功这一举动的本身,不仅无助于得到奖赏,反而使你已有的功劳大打折扣,此其二。萧何早就想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些争抢功劳的人,所缺乏的正是萧何这样的胸襟与洞察世事的能力。
留心随时化解猜忌疑虑。吕后利用萧何诱杀了大将韩信,刘邦正带兵在外平叛,在前线听取了诛杀韩信的全部经过汇报,一方面赞赏萧何的忠心,一方面他也知道让老丞相扮演那样一个角色,其心理上的煎熬可想而知。于是高祖决定加以抚慰,赏赐了萧何许多财物。
萧何见高祖这时候赏赐自己,立即会意,但他不愿让皇帝把他协助诱杀韩信看成是被迫无奈,他要让刘邦明白,一切都是他作为一个臣子、一个二把手心甘情愿去做的。萧何拒绝了汉高祖丰厚的赏赐,不仅如此,他还拿出全部家财捐给征战的将士。智者是用“心”交流的,刘邦给萧何以赏赐欲表示安慰但实质上反映了其心底的猜疑,萧何立马用行动传递给刘邦一个信息:臣从不看重高官厚禄,不在乎财富,臣之心思只求为您、为大汉江山社稷尽一份绵薄之力。——面对这样的副手,哪一个正职会不放手去用呢?
永远记住决不可功高盖主。有时你一直小心谨慎,客观上意外也会给你带来麻烦。由于萧何宵衣旰食、心系黎民,一直以忠厚勤勉的形象示众,从而赢得了天下老百姓地爱戴,声望是越来越高,大有超越天子的势头。萧何敏感地觉察到这对自己并非是一件好事,遮天蔽日,后果不堪设想。萧何颇有创意地专门做了一点恶事,引起老百姓的反感,把自己的声望降了一降,以消除汉高祖的担心。历史上称萧何的这一行为为“自污名节,以释君疑”。瞧瞧,没有一点智慧,二把手是那么容易当的吗?
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无数自命不凡的能人死在了帝王促狭的刀下,又有多少宰辅生前荣光、死后遭殃累及子孙,萧何却生之平稳、死之安然,这是上天对其恭谨勤勉、通达世故、谦逊素朴、甘于人后、淡泊名利的回报。老子说:“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正因为不居功,因而他的功业万古长存;“夫唯不争,故无尤。”因为他不争,所以心底坦荡!人生的荣誉常常不是争抢到的,而是谦逊中获得的,当然这需要极高的素养,非一般庸常之辈所能达到。
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形象地反映了封建帝王独霸天下的贪婪与狰狞面目。打天下时是哥们兄弟,一旦江山到手,曾经为之鞍前马后、出生入死的伙计,就都成了多余的人,甚至视作皇权的威胁,必欲诛之一消心头之患。古来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比如越王勾践手下的文种、汉淮阴侯韩信、明太祖蓄意构置的“胡蓝两案”之数万冤魂。有的王朝即使功臣幸免不杀,也必定找个由头削去官职,让你一边凉快着去,老死家中,赵匡胤玩的就是这一手。
汉丞相萧何是个例外,十多年里陪伴刘邦,直到问鼎江山,始终得到倚重信赖,虽也偶遭风急浪险,但总体是平稳地走完了他显达的一生;死后更赢得不同时代人们的一致赞誉,荣登历史贤相之列。在伴君如伴虎的年代,萧何凭借什么得以让汉高祖放心、百姓爱戴?他身上什么样的天资和品格值得后世汲取?他成功扮演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角色的秘诀在哪里?
平时积累广泛的人脉资源。萧何最初在刘邦的老家沛县任职,是个功曹,相当于县太爷的助理吧。虽然做着秦朝的公务员,但萧何平时喜欢结交兄弟,什么样的朋友都有——多个朋友多条路嘛,譬如泗水亭长刘季(刘邦)、捕役樊哙、书吏曹参、刽子手夏侯婴、吹鼓手周勃。如此广泛的人脉决定了萧何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人生供他选择的道路眼前就有许多条,铺垫得很扎实,届时想走哪条走哪条。结果在刘邦这里的不经意地感情投资就收到了意外的效果。那时候萧何是县上领导,刘邦不过是个小村长,且还是个烂酒好色名声不太好的主,萧何却并不厌弃,能照顾的尽力照顾,能帮忙的时候更是不遗余力。刘邦犯了案子,萧何帮着说情打通关系减免处罚;刘邦去咸阳出差,手头有些紧,县乡的哥们给他凑盘缠,别人给的最多也就三百钱,萧何一出手就掏出五百钱塞到刘邦兜里。——好不容易去一趟京城,别让人笑话咱哥们。刘邦一时感动得差点抱着萧大哥亲一口。
天生甘居人后的谦逊品行。刘邦斩白蛇举事后,一时天下烽烟四起,沛县县令也想投靠义军,派人联络来了刘邦,刘邦带人马兴冲冲来到沛县城下,县令突然变卦了,紧关城门不许入城,而且拘押了主张联络刘邦的萧何等人。萧何等寻机逃出城来与刘邦汇合,里应外合攻下县城。有了这块根据地,哥几个谁来当头呢?大家基本上都认可刘邦,可刘邦连番推辞。萧何揣摩到了刘邦的心思,在座的曹参、樊哙还有他本人,好赖都在县衙供职,大小算是刘邦的上级,特别是他自己,一直都是刘邦的老领导、大恩公的形象,刘邦纠结的根源就在这儿。萧何不动声色,提议抓阄确定头儿。抓阄的准备工作由他来做,刘邦第一个抓,一把抓着的竟是写着自己名字的阄,没法再推托了,众鼓掌通过。——后来刘邦当然知道了其中的原委,萧何在每一张纸条上写的都是“刘邦”两个字。萧何的这种度量与智慧是与生俱来的,他明白自己无力承担的事情,绝不打肿脸充胖子非要以老大自居。反过来,以老上级、老恩公的身份对刘邦的这一份真诚而巧妙地抬举,刘邦能不牢记一辈子吗?
近年来,与善德女王相关的影视作品频频出现,众多观众在观看精彩情节之时,也对善德女王真实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善德女王简介得知,善德女王是新罗国第一位女君主。善德女王原名金德曼,是真平王与摩耶夫人的女儿。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书籍并没有关于善德女王出生时间的记载,只知善德女王卒于647年。善德女王个性宅心仁厚,聪慧灵敏,自幼深受家人的宠爱。632年,善德女王的父亲真平王去世后,因没有男子继承人,众人便推举金德曼为新罗国君主。
634年,金德曼继位,成为新罗国第二十七位君主。善德女王执政期间,和中国唐朝保持着密切往来,善德女王这一举措无疑推动了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加深了两国的友谊。
善德女王自632年执政之后,出台了很多惠民举措,诸如632年10月,善德女王派遣使者探寻鳏寡孤独之人,并对他们进行物质上的救助。633年正月,善德女王大赦天下,并免除了大量的赋税,减轻了百姓们的负担。
643年,新罗国遭到百济和高句丽的攻击,善德女王为了化解这一危机,派遣使者前往中国唐朝寻求援助。恰好,正逢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帮助下,很快化解了新罗国的危机,以此巩固了两国人民深厚的友谊。
而有关善德女王简介也在金富轼所著《三国史记》有过提及,文中写到“德曼性宽仁明敏”,短短数字便高度概括了善德女王的一生。
善德女王的丈夫
善德女王是韩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王,所以注定善德女王身上具有传奇性色彩。相关史书并没有记载善德女王的生平,从某一程度上来说,善德女王的一生也成为了不解之谜。往往人们对神秘的事情总是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韩国编剧们的笔下,以历史上善德女王为蓝本创作的电视剧《善德女王》也于2009年开播,并引来无数观众的追捧。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历史记载,善德女王并没有丈夫,而她去世后,是由她的堂妹真德女王掌握政权。那么在电视剧《善德女王》中,编剧又会对善德女王的丈夫作何解释,这更加引起了观众的好奇。善德女王一生共与三个男人有情感上的纠葛,分别是庾信、毗昙和阙川。从感情上来说,阙川和善德女王只是单纯的君子之情,俩人并没有多少的爱慕之情。
除此之外,善德女王和庾信、毗昙的缘分也只能用有缘无分、无疾而终来定义。庾信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男子,他为人处世有自己的原则,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庾信自幼习武,所以有一身好本事,他在执行善德女王的姐姐天明公主的命令时,遇到了当花郎的德曼。庾信与德曼相识并且相知,当庾信知道德曼的公主身份后,更对德曼照料有加。后来,庾信知道德曼有实现三国统一的梦想,为了帮助德曼,庾信一直陪在德曼身旁,后来还帮德曼平息了毗昙的叛乱,是德曼最信任的人之一。
在电视剧《善德女王》中,德曼真正喜欢的人是毗昙,但是毗昙为了权力和德曼最终反目成仇,在德曼和庾信的讨伐下,毗昙被杀。从电视剧来看,编剧也没有提到善德女王的丈夫具体是何人。
善德女王的结局
善德女王出生日期不详,只知卒于647年,是新罗国第二十七代君主。有史书记载说,善德女王名为德曼,是真平王的二女儿,善德女王于贞观六年即位,善德女王即位后和唐朝一直保持友好往来。2009年,韩国MBC电视台制作了大型历史电视剧《善德女王》,再现了善德女王跌宕绮丽的一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电视剧《善德女王》的热播,很多观众对善德女王的结局充满了好奇心。当电视剧《善德女王》播出最后一集时,善德女王的结局也呈现在观众眼前。爱慕德曼的毗昙率兵发动了叛乱,德曼为了稳固新罗国的统治地位,只好和毗昙开战。双方对峙下,毗昙冲破了一波又一波的士兵,拼杀到了德曼跟前。毗昙在与德曼相距数十步时,不料被毒箭射中。毗昙怀揣着对德曼的爱恋,依然和士兵打斗,当毗昙击退一波又一波的士兵时,毗昙却被曾经的好友庾信一刀刺死。
德曼亲眼看见毗昙死在了自己眼前,因接受不了而立即晕了过去。后来,德曼因为伤感而日益病重,对德曼来说,她最后的心愿就是与毗昙共度余生,当毗昙死在她眼前时,德曼心碎不已。《善德女王》最后一集时,德曼以平静的语调说了一些令人潸然泪下的话。当德曼回忆以前和毗昙的回忆时,善德女王缓缓闭上了眼睛。在历史上,善德女王的结局是她率兵镇压毗昙之乱后,成为了新罗国君主,当她在位十六年去世后,她的堂妹即位成为真德女王。
近年来,与善德女王相关的影视作品频频出现,众多观众在观看精彩情节之时,也对善德女王真实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善德女王简介得知,善德女王是新罗国第一位女君主。善德女王原名金德曼,是真平王与摩耶夫人的女儿。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书籍并没有关于善德女王出生时间的记载,只知善德女王卒于647年。善德女王个性宅心仁厚,聪慧灵敏,自幼深受家人的宠爱。632年,善德女王的父亲真平王去世后,因没有男子继承人,众人便推举金德曼为新罗国君主。
634年,金德曼继位,成为新罗国第二十七位君主。善德女王执政期间,和中国唐朝保持着密切往来,善德女王这一举措无疑推动了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加深了两国的友谊。
善德女王自632年执政之后,出台了很多惠民举措,诸如632年10月,善德女王派遣使者探寻鳏寡孤独之人,并对他们进行物质上的救助。633年正月,善德女王大赦天下,并免除了大量的赋税,减轻了百姓们的负担。
《水浒传》中宋江为什么不和方腊联合攻打宋朝?
导读:事实上就当时的情况看来,宋江的军队最具有战斗力,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方腊就算是联合宋江,他在宋江的阵营中也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战斗力量,但是,他确实是宋江可以和朝廷谈判的重要筹码!
如上所说的联合,宋朝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即使不如上所说,也就是他们没有联合,宋江如果愿意的话,不去顾虑那么多的忠臣孝义,他也是能够打下当时的大宋的,可以查看历史书籍,你会发现,当时朝廷的腐败有多么的……军队的战斗力有多么的……宋江后来被招安了,愚蠢的事情做的一连串。
朝廷不给你补充兵力,还让你打这个土匪,灭那个强盗,这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朝廷想要你死!可这个“忠孝”的人还真愿意牺牲自己兄弟的鲜血。 宋江忽略了一件事情,我是朝廷的主要战斗力,我就是这个朝廷的爷,那些土匪也不是傻子,打朝廷军时候也知道不会主动攻击我的部队,那么我干嘛非要去主动攻击那些土匪?
命令下来让我去,不去行吗?不行,不行怎么办?我上报,兵力不足,不补充出不了军队!不信,行,不出兵,动硬的咱就回去接着反,有种你再来几十万,咱水泊梁上上再见高低!朝廷给钱让咱招兵买马了,下面当然要给朝廷点甜头了,先打几个胜仗,(以宋江的实力,打赢方腊几仗几率很大)下面就稳坐军中,再上报吃紧,给钱,给粮,我再招兵买马。
不给,这时候可以和方腊谈判,联手。方腊见识宋的厉害后和的几率很大,但是朝廷的人也不是傻子,对于宋江的要求,他们很难拒绝的,没有资本拒绝,他们当然知道不给会有什么后果,但事实上……事实上他们看出了宋江就是那种太爱名声的人,他不敢招安后在反叛。所以就有了悲剧的产生。
纵观历史,那一个君主开国有宋江这样的!?仁义道德先束之高阁,江山打下来后再把它拿出来作为统治……宋江不是一般的傻。甚至于,宋江连个最基本的都不知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水浒传》中宋江为什么不和方腊联合攻打宋朝?
导读:事实上就当时的情况看来,宋江的军队最具有战斗力,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方腊就算是联合宋江,他在宋江的阵营中也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战斗力量,但是,他确实是宋江可以和朝廷谈判的重要筹码!
如上所说的联合,宋朝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即使不如上所说,也就是他们没有联合,宋江如果愿意的话,不去顾虑那么多的忠臣孝义,他也是能够打下当时的大宋的,可以查看历史书籍,你会发现,当时朝廷的腐败有多么的……军队的战斗力有多么的……宋江后来被招安了,愚蠢的事情做的一连串。
伍子胥,本名伍员,字子胥,生于春秋楚国椒邑,后又逃到吴国生活,并在吴国担任高官,春秋名将之一。
伍奢之子伍员和伍尚,少有才气,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两人都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智慧,两人的才名不仅流传于楚国之内,也流传到了春秋各国之中。后来,伍奢被费无极诬陷,伍奢和伍尚父子二人双双被杀,独留伍员一人逃走。楚平王为了抓住伍员,开出了五万石粮食外加大夫之职的高价,来悬赏伍员的人头,可见楚平王对待此人是多么的重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伍员是非常有才能的。
伍子胥逃到吴国之后,帮助那时还是公子的阖闾夺得王位,后又辅助阖闾争霸春秋。吴国在伍子胥和阖闾的治理之下,渐渐的强大起来,有了争霸春秋天下的资本。吴国强大起来之后,马上开始进攻楚国,春秋大国楚国没能阻挡吴国大军前进的脚步。最终,在伍子胥和孙武的联手之下,楚国国都郢城被攻破。伍子胥鞭尸楚平王三百下,报了父兄大仇。
攻破楚国国都之后,伍子胥又帮助阖闾平定了国内的叛乱,稳定了吴国的局势。之后,阖闾又命令太子夫差领兵攻楚,打败楚国。楚国害怕吴国还会再来攻打他,决定将楚国的国都由郢城迁往噱城。阖闾死后,伍子胥继续辅佐吴王夫差,此时的吴国在春秋的地位直追当时的霸主晋国。后来晋吴争霸,吴国失败被灭。
伍子胥以一人之力,改变了整个春秋格局,使得一个本来在春秋大国的夹缝中生存的小国,一跃成为一个争霸的大国,要不是后来的夫差赐死了伍子胥,春秋的格局可能还会被改写。
伍子胥怎么读
伍子胥,春秋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吴国著名将领,原籍楚国人。
伍子胥因为自己的父兄被楚平王所杀,逃亡到吴国,被当时的吴国公子姬光收为门客,后来帮助姬光杀死吴王姬僚,姬光得以即位,世称吴王阖闾。最后,伍子胥被阖闾之子夫差赐死,自刎而亡,死后尸体被夫差投于钱塘江喂鱼。
伍子胥,名员,字子胥,后来因为曾被封地“申”,又被称为“申胥”,后世多称为伍子胥,关于他的名字读音,主要集中在胥的读音上,很多人将这个字读为第四声“xu”,其实正确的读法是第一声“xu”。
“胥’字本意为古代的小官,作胥吏之称,也就是小吏的意思。它也有全、都的意思,可以组词为万事胥备。还有蟹酱的意思,组词为蟹胥。最后一个是中华名族的传统姓氏为“胥”,很多人都会将“胥”误读为第四声的“xu”,但是不管做什么意思解释。这个字只有一种读音,那就是第一声的“胥”,“胥”字现在多为姓氏。
“胥”中国传统姓氏,读音为第一声“xu”。有关“胥”姓的来源,现在有三种说法,专家学者多认为,“胥”姓来源上古的华胥族。而对于一些典籍进行研究之后,有些专家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认为“胥”姓来源于晋国大臣胥臣。还有一些人通过家谱的研究发现,“胥”姓来源于“姬”姓,是姬氏的一个分支。
总的来说,伍子胥的正确读音是“wǔzīxū”,不能读做“wǔzīxù”了,电视剧《华胥引》的“胥”字也是读作第一声。
伍子胥是哪国人
伍子胥,本名伍员,字子胥,本是楚国椒邑人,后又逃到吴国,在吴国达到了自己人生的巅峰。
伍子胥的父亲姓伍名奢,是楚国太子建的太傅,后来太子建受到太子少傅费无极的陷害,被牵连处死。伍家兄弟二人只有伍子胥一人逃脱楚兵的追捕,他的兄长和父亲都被楚平王处死。历经艰难逃出楚国的伍子胥来到吴国,刚来吴国的伍子胥苦于没有人引荐,再加上生活艰辛,只能上街头卖艺求生,在卖艺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专诸,两人性情相投,随后结拜为兄弟。
后来,伍子胥被公子姬光收为门客,伍子胥帮助公子姬光夺回了本属于自己的王位,姬光即位后称为阖闾。阖闾当上吴王后,重用伍子胥和孙武二人,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终于在十几年后,吴国开始强盛起来,随后吴军在孙武和伍子胥的指挥下,攻入楚国的国都。伍子胥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下,报了父兄之仇。
吴国灭越之后,俘虏越王勾践,他和吴王夫差在勾践的处理上发生了分歧,夫差主张留下勾践,伍子胥则极力主张立刻杀掉勾践,君臣之间开始有了间隙。后来两人又在先灭越还是先灭齐的问题上发生了巨大的分歧,夫差认为越国被灭,会一蹶不振,不足为虑。而伍子胥则认为越国离吴国太近,吴国要想灭掉强齐,就必须先扫平周边的障碍。恰巧此时有谗臣诬告伍子胥投齐,夫差听到了大怒,立刻赐死伍子胥。
农历五月初五,伍子胥在吴国自刎而亡,可以说他把自己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吴国大地。
伍子胥的故事
有关伍子胥的故事,现在广为流传的有三个,分别为伍子胥一夜白头、伍子胥与渔夫和伍子胥与洗衣女。
伍子胥一夜白头,讲的是伍子胥过楚昭关之时,住在东皋公的家中,东皋公答应帮助伍子胥过关。但是,伍子胥苦等好几天之后,没有任何消息,着急的他一夜未眠,醒来后发现自己的头发在一夜之间变得雪白如雪。后来,伍子胥靠着这一头白发,混出了昭关。
伍子胥与渔夫的故事,讲的是伍子胥在过河的时候,被一名渔夫所搭救,来到对岸之后,渔夫看到伍子胥饥肠辘辘的样子于心不忍。渔夫让伍子胥呆在岸边的大树之下,他回去给伍子胥准备饭食。等了渔夫好久的伍子胥开始怀疑渔夫是不是骗自己的,他怕渔夫引来官兵,于是藏进了旁边的芦苇丛中。
过了一会儿,渔夫端着丰盛的饭食来到树下,发现伍子胥不在,他就站在树下呼唤伍子胥,喊了好久,伍子胥才从芦苇丛中出来。吃饱了的伍子胥解下自己的价值百金的佩剑,要送给渔夫,渔夫拒绝了,他说:“楚王的赏金比你这把宝剑值钱了不知道多少倍,我要是贪念财富就不会救你了”。伍子胥听后,感到非常的惭愧,向渔夫道谢之后,他又叮嘱渔夫不要将自己的行踪泄露出去。渔夫为了让他放心,划着自己的小渔船,自沉江底而亡。
伍子胥与洗衣女的故事,讲的是伍子胥逃难到一个山间的一个小水潭旁边,看到潭边洗衣女子的身边有一个饭盒,饥饿难耐的他向洗衣女乞食。洗衣女将自己的饭食送给了他吃,吃完后伍子胥对她说:“你放心,等我发迹之后,会以千金报你的一饭之恩的,但是请你不要将我的行踪泄露出去”。洗衣女对她说:“既然你怀疑我的品行,我就以死明志吧”。最后,洗衣女抱着一块大石跳入潭中淹死了。伍子胥后来在吴国当上大官后,曾携千金在山边的村落中寻找洗衣女的家人,但都没有找到,伍子胥就将千金扔到洗衣女自尽的那个水潭里。
伍子胥,本名伍员,字子胥,生于春秋楚国椒邑,后又逃到吴国生活,并在吴国担任高官,春秋名将之一。
伍奢之子伍员和伍尚,少有才气,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两人都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智慧,两人的才名不仅流传于楚国之内,也流传到了春秋各国之中。后来,伍奢被费无极诬陷,伍奢和伍尚父子二人双双被杀,独留伍员一人逃走。楚平王为了抓住伍员,开出了五万石粮食外加大夫之职的高价,来悬赏伍员的人头,可见楚平王对待此人是多么的重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伍员是非常有才能的。
伍子胥逃到吴国之后,帮助那时还是公子的阖闾夺得王位,后又辅助阖闾争霸春秋。吴国在伍子胥和阖闾的治理之下,渐渐的强大起来,有了争霸春秋天下的资本。吴国强大起来之后,马上开始进攻楚国,春秋大国楚国没能阻挡吴国大军前进的脚步。最终,在伍子胥和孙武的联手之下,楚国国都郢城被攻破。伍子胥鞭尸楚平王三百下,报了父兄大仇。
攻破楚国国都之后,伍子胥又帮助阖闾平定了国内的叛乱,稳定了吴国的局势。之后,阖闾又命令太子夫差领兵攻楚,打败楚国。楚国害怕吴国还会再来攻打他,决定将楚国的国都由郢城迁往噱城。阖闾死后,伍子胥继续辅佐吴王夫差,此时的吴国在春秋的地位直追当时的霸主晋国。后来晋吴争霸,吴国失败被灭。
伍子胥以一人之力,改变了整个春秋格局,使得一个本来在春秋大国的夹缝中生存的小国,一跃成为一个争霸的大国,要不是后来的夫差赐死了伍子胥,春秋的格局可能还会被改写。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由于太庙是皇帝一家直系的专门祭祀场所,所以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辈可享此殊荣。一般的皇亲还不行,必须是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还有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经皇帝允许也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这些臣子死后将是以郡王之礼厚葬。
终大清一朝275年的历史,除皇亲宗室外,获得配享太庙的殊荣的只有12人(和?之弟、一等宣勇公和琳也曾配享太庙,嘉庆四年,和?诛,清仁宗命撤出太庙,故不计)。可以说,配享太庙是古代人臣能够获得的最高荣誉。而在清代,获得配享太庙的殊荣的12人中,有一对父子,堪称“大清双壁”。他们就是傅恒与其子福康安。
傅恒:军政双全的“乾隆年间第一名相”
清朝官位中没有宰相一职,通常只要是进入军机处的大臣,都被称作是宰相。相对于阿桂、刘墉、纪昀(纪晓岚)、和?等乾隆朝知名度很高的辅相,傅恒在民间的知名度似乎远远不及(主要是其他人在野史和影视剧中出镜率)。但综合来看,傅恒是“乾隆年间第一名相”可谓实至名归,担任领班军机大臣二十余年。
富察?傅恒(约1720年-1770年),字春和,清高宗孝贤纯皇后之弟,清朝名将、外戚,满洲镶黄旗人。乾隆时期历任侍卫、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等职,授一等忠勇公、领班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平叛伊犁统帅。
傅恒出身于名门,其先祖旺吉努在努尔哈赤起兵时,便率族人归附。曾祖父哈什屯在太宗与世祖两朝位列议政大臣,跻入当时清朝最高决策中枢。祖父米思翰受知于康熙皇帝,并被擢为户部尚书,位列议政大臣,他坚定支持康熙皇帝议主撤藩,对康熙朝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平定三藩之乱都起了积极作用,圣祖时加赞誉。
傅恒的伯父马斯喀、马齐和马武都是康、雍两朝非常显赫的人物。傅恒的父亲李荣保,官至察哈尔总管。与此同时,傅恒的姐姐,即孝贤纯皇后,是乾隆帝的第一任皇后,因其生性恭俭,颇受乾隆帝钟爱,夫妻感情极深。良好的家庭出身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傅恒在日后成为乾隆朝举足轻重的人物。
除了政治上的作为,傅恒在军事上的成就也颇为显赫。乾隆十三年(1748年),傅恒督师指挥大金川之战,降服莎罗本父子。乾隆十九年(1754年)力主清军攻伊犁,平息准噶尔部叛乱。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授经略,督师云南。次年四月,率京师及满、蒙兵1.3万余人,分三路入缅甸作战,身患重疾,仍督军进攻,屡败缅军。后与云贵总督阿桂合兵攻老官屯不下,遂乘缅军遣使请和,疏奏罢兵。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二月班师,不久病卒。乾隆皇帝亲临其府奠酒,谥文忠。嘉庆元年(1796年)五月,以子福康安平苗功,赠郡王衔,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
福康安:征战一生从无败绩的“战神”
福康安(1754年—1796年),富察氏,字瑶林,号敬斋,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乾隆年间名将、大臣。大学士傅恒第三子,孝贤纯皇后之侄。因为是富察家族的子孙,乾隆帝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早殇的嫡子端慧皇太子永琏和皇七子永琮的影子,乾隆帝便把富察氏的嫡侄接入宫中亲自教养,待之如同亲生儿子一般。
福康安历任云贵、四川、闽浙、两广总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先后平定甘肃回民田五起义、台湾林爽文起义、廓尔喀之役、苗疆起事,累封一等嘉勇忠锐公。嘉庆元年(1796年)二月,赐福康安贝子,同年五月去世,追封嘉勇郡王,谥号文襄,配享太庙,入祀昭忠祠与贤良祠。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小金川再次为乱,阿尔泰与桂林皆调度无方。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福康安任职户部侍郎,不久迁满洲镶黄旗副都统,受命赶赴四川军中任平叛将领。
乾隆四十年(1775年)四月,乾隆帝鉴于清军平定大小金川福康安为西路得力之人,赴宜作战尤为出力,授为内大臣。由于福康安在大小金川之役中与士卒艰苦作战,克敌制胜,初步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重视武功的乾隆帝的赏识,于是一再提拔使用。乾隆在批复福康安的报捷奏折中批道:
报捷奏悉,朕心之嘉悦欣喜非言语所能形容!自庆复而讷亲张广泗败绩辱命,尔父首定金川,尔今日再定,金川自此无干戈矣!金川人民安享盛世之福,藏边道路得以畅通无滞,皆天授尔父子为朝廷解肘襟之忧也。非惟四川一地得安,亦非惟西藏受益也,此功厥伟,乃天下亿兆人民共庆同欢者也!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福康安被授予吉林将军之职,次年调任盛京将军。
乾隆五十年(1785年)七月,福康安转为户部尚书,第二年又转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福康安受到乾隆帝倚重,并被授予了相当重要的权力。
除了平定大小金川 战役,福康安还先后率军平定了甘肃回民民变、台湾林爽文起义等。尤其在廓尔喀之役中,福康安身先士卒,表现除了极高的军事才能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为扩大西藏进出口贸易,打开西藏大门,英国唆使廓尔喀(尼泊尔)起兵反叛,两次入侵西藏,乾隆钦命军机大臣、太子太保福康安为抚远大将军,率兵平叛。福康安率军历经艰辛,60天翻越喜马拉雅山,他们很快击退侵略者,打到了距加德满都不到百里之地。之后尼泊尔求和。
尼泊尔一役,震慑了英国,从此对大清有极深忌惮,中国的西南大门才一直无事,直到1888年被英军打开。
这次入藏征讨廓尔喀的胜利,保证了清朝边境的安宁和西藏社会的稳定,成功地维护了清朝国家的领土完整。
乾隆六十年(1795)二三月间,清政府调遣云贵总督福康安、四川总督和琳、湖广总督福宁率领七省兵力十余万人,分路镇压聚集在平陇的“苗王起义”。初战告捷,乾隆帝破格封福康安为贝子,他是第一个宗室之外,活着被封为如此显爵的人。
由于长途跋涉和紧张作战,福康安病倒在军中,但他仍继续督战,终因积劳成疾,于嘉庆元年(1796年)五月,病逝军中。乾隆帝万分悲痛,追封福康安为嘉勇郡王,配享太庙,并建立专祠以致祭。
综观历朝历代,除了傅恒与福康安,父子同时获得配享太庙殊荣的也绝无仅有,可以说,他们是乾隆皇帝实现“十全武功”的支柱栋梁。至于民间所传傅恒因为其夫人是乾隆的情人、福康安因为是乾隆私生子而得享荣华富贵,此为民间野史小说家之言,不值得史学家一晒。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由于太庙是皇帝一家直系的专门祭祀场所,所以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辈可享此殊荣。一般的皇亲还不行,必须是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还有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经皇帝允许也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这些臣子死后将是以郡王之礼厚葬。
终大清一朝275年的历史,除皇亲宗室外,获得配享太庙的殊荣的只有12人(和?之弟、一等宣勇公和琳也曾配享太庙,嘉庆四年,和?诛,清仁宗命撤出太庙,故不计)。可以说,配享太庙是古代人臣能够获得的最高荣誉。而在清代,获得配享太庙的殊荣的12人中,有一对父子,堪称“大清双壁”。他们就是傅恒与其子福康安。
傅恒:军政双全的“乾隆年间第一名相”
清朝官位中没有宰相一职,通常只要是进入军机处的大臣,都被称作是宰相。相对于阿桂、刘墉、纪昀(纪晓岚)、和?等乾隆朝知名度很高的辅相,傅恒在民间的知名度似乎远远不及(主要是其他人在野史和影视剧中出镜率)。但综合来看,傅恒是“乾隆年间第一名相”可谓实至名归,担任领班军机大臣二十余年。
富察?傅恒(约1720年-1770年),字春和,清高宗孝贤纯皇后之弟,清朝名将、外戚,满洲镶黄旗人。乾隆时期历任侍卫、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等职,授一等忠勇公、领班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平叛伊犁统帅。
傅恒出身于名门,其先祖旺吉努在努尔哈赤起兵时,便率族人归附。曾祖父哈什屯在太宗与世祖两朝位列议政大臣,跻入当时清朝最高决策中枢。祖父米思翰受知于康熙皇帝,并被擢为户部尚书,位列议政大臣,他坚定支持康熙皇帝议主撤藩,对康熙朝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平定三藩之乱都起了积极作用,圣祖时加赞誉。
狄仁杰任武则天朝宰相期间,居住在洛阳城内的尚贤坊。他有一个姨母,居住在洛阳郊外午桥南别墅。两家居住的这个地方相隔并不远,但姨母一家子从来不主动联系和拜访过狄仁杰。
这让狄仁杰好生奇怪。
俗话说,“穷在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人知”,可是,我现在是当朝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高权重,万众瞩目。姨母一家怎么就象不知道似的?
某个冬日,狄仁杰从繁忙的政务中偷得半日空闲,便撑着伞,踏着雪,领着几个小仆从,抬着酒肉前往郊外别墅看望姨母。
才到庄门,恰好遇上了姨母的儿子从外面打猎归来。
虽是天寒地冻,但看表弟身后那群驾鹰牵狗的家丁一个个满脸红光、笑逐颜开的样子,而且手里都拎着野味,收获可真不少。
狄仁杰满脸堆笑,上前向表弟打招呼,可是,表弟象是不认识他似的,只是冷冷地“哦”了一声,也不请狄仁杰进庄,顾自闪身入内了。
表弟的表现让狄仁杰很不痛快。
再怎么说,我也是你的长辈,何况,我还是当朝宰相呢,你小子怎么这么轻慢?
但,转念到这个小表弟年纪还轻,狄仁杰也不再往下深究,不请自入,向姨母请安。
吃饭席间,为了让姨母知道自己现在的身份和地位,更重要的是,借个机会好好教训教训那个不知好歹的小表弟,狄仁杰竭力装出漫不经心的样子,轻描淡写地说:“您外甥我现在是当朝的宰相了,手里是有点权力的,表弟这样游手好闲,不如让我代为在朝内安排上一个差使,也教姨母生活有些着落,省却许多心。”
其实,狄仁杰也明白,利用权力谋私利是违反国家原则和国家规定的,他也没打算真这么干,但,有些话,总得挂在嘴里说说,你不说,人家都不当你是根葱。
可是,话刚出口,狄仁杰突然发现,人家更加不把你当根葱!
姨母横了他一眼,没好声气地说:“老身就只生这一根独苗,可不愿让他去侍奉一个女流之主,辱没了他的男儿之身!”
原来是这样,狄仁杰好不尴尬。
原来,在百姓的眼中,武则天不过是一个窃国女贼,她改组的武周朝,不过是伪朝伪政!老百姓压根就瞧不起。
狄仁杰大感惭愧。
也就从这个时候起,狄仁杰才认真审视武则天的政治,更多地站在老百姓的立场看待武周革命这件事。
事实上,在很多老百姓看来,武则天这不是什么改朝换代,这是胡闹,也不是革命,而是草菅人命,不但不能和王莽、曹操这类篡国枭雄相比,而且与赵高、侯景这类跳梁小丑还有一定差距。
当时很多老百姓想,自古以来,改朝换代哪有人从自己儿子手中夺取政权的?
狄仁杰任武则天朝宰相期间,居住在洛阳城内的尚贤坊。他有一个姨母,居住在洛阳郊外午桥南别墅。两家居住的这个地方相隔并不远,但姨母一家子从来不主动联系和拜访过狄仁杰。
这让狄仁杰好生奇怪。
俗话说,“穷在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人知”,可是,我现在是当朝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高权重,万众瞩目。姨母一家怎么就象不知道似的?
某个冬日,狄仁杰从繁忙的政务中偷得半日空闲,便撑着伞,踏着雪,领着几个小仆从,抬着酒肉前往郊外别墅看望姨母。
才到庄门,恰好遇上了姨母的儿子从外面打猎归来。
虽是天寒地冻,但看表弟身后那群驾鹰牵狗的家丁一个个满脸红光、笑逐颜开的样子,而且手里都拎着野味,收获可真不少。
狄仁杰满脸堆笑,上前向表弟打招呼,可是,表弟象是不认识他似的,只是冷冷地“哦”了一声,也不请狄仁杰进庄,顾自闪身入内了。
表弟的表现让狄仁杰很不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