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又是什么字
面对昔日的兄弟,今天的臣子,如何尽快的明确身份,赵匡胤颇费了一番功夫。
按照惯例,大臣入见之时,可是坐着回话,有一天,赵匡胤召见丞相议事,借口说,我眼睛不好,麻烦把奏章拿到近前来吧。宰相范质于是上前,赵匡胤却暗示手下撤去范质座位。于是以后成为惯例。官员见皇帝,一律站着或跪着回话。
而最嚣张的是追随自己兵变的十大将军,这些人武将出身,平时就豪迈不羁,不拘小节,在赵匡胤称帝之后,依然如故,于是有一天赵匡胤给石守信等众位将军弓剑,然后单人独骑众位将领进入固子门外的大树林中,众人下马席地而坐,饮酒畅谈,大家都很开心。赵匡胤忽然叹气说,以前啊,总是羡慕皇帝,现在当了皇帝却日夜不安心啊。
石守信等人说,陛下为何不安?赵匡胤说,我知道你们对我忠心耿耿,但是我担心你们手下那一天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啊,那时候你们怎么办?我又怎么办?
石守信等人原本在放纵的喝酒言笑,一听此言都吓呆了,都跪伏在地,说:“陛下何出此言,请陛下给我们指引一条明路。”赵匡胤说:“你们既然推举我做天下之主,那么你们也就要尽到臣子的本分。况且我们起兵,不过是为了以后子孙能够享受富贵,不如你们把兵权叫出来,回到到地方,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
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第二天石守信等人就递上辞呈。这是第一次杯酒释兵权,在969年,赵匡胤在基本平定天下之后,又再次免去王彦超、武行德、郭从义、白重赞、杨廷璋等高级将领的军权。
杯酒释兵权,加强了宋代中央集权,彻底改变了延续几百年的藩镇割据现象,结束了军阀混战,权臣杀害君王的现象,保持了国内的稳定。但是也为后来北宋文人治军,宋朝国防力量薄弱埋下祸根,最终北宋和南宋都被外族灭亡。
在众将之外,朝臣当中最有权势的就是赵普。这位太祖故人,和太祖关系极好,连赵匡胤之母杜太后也对其极为尊敬。曾经有一次杜太后和赵匡胤谈起国事,杜太后非常担心,此时担任宰相的赵普入见,杜太后说:“赵书记,你要好好帮助陛下啊,有你的帮助,我才放心。”
赵普在当年曾经担任后周时期宋州节度使赵匡胤的掌书记,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杜太后就非常信任赵普。而赵普也确实有才,精于谋略,在赵匡胤一生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对待这位权臣呢?
有一次,赵匡胤和众大臣商议改变年号,一开始是想改为乾德,赵匡胤自己说,这个年号从古到今从没有用过。赵普在一旁称赞。而卢多逊则说:“不,这是伪蜀曾经用过的年号。”赵匡胤大惊失色,立刻下令史官检索,果然如此。赵匡胤非常生气,拿起毛笔在赵普脸上涂抹,生气说:“你怎么比的上他!”赵普回家,一晚上不敢洗脸,到第二天对奏的时候,赵匡胤下令才敢擦去。
其实,决定年号,说年号从没人用过的是赵匡胤自己,赵普不过是随声附和,但是赵匡胤却在赵普脸上抹黑,一是掩饰自己的羞愧,二我想也有乘机压一压赵普的意思。
赵匡胤以雷霆手段,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迅速削平各种敌对势力,除了对一直意图称帝的后周李重进直接征伐,对原后周官员基本采取安抚政策,通过高官赏赐,稳定人心,并且在局势稳固之后,削夺其权。而对自己的部下,在即位之后第二年,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和平解决,把隐患彻底消灭在萌芽状态,手腕可谓高明。而此时的宋太祖,不过三十五岁。
面对昔日的兄弟,今天的臣子,如何尽快的明确身份,赵匡胤颇费了一番功夫。
按照惯例,大臣入见之时,可是坐着回话,有一天,赵匡胤召见丞相议事,借口说,我眼睛不好,麻烦把奏章拿到近前来吧。宰相范质于是上前,赵匡胤却暗示手下撤去范质座位。于是以后成为惯例。官员见皇帝,一律站着或跪着回话。
而最嚣张的是追随自己兵变的十大将军,这些人武将出身,平时就豪迈不羁,不拘小节,在赵匡胤称帝之后,依然如故,于是有一天赵匡胤给石守信等众位将军弓剑,然后单人独骑众位将领进入固子门外的大树林中,众人下马席地而坐,饮酒畅谈,大家都很开心。赵匡胤忽然叹气说,以前啊,总是羡慕皇帝,现在当了皇帝却日夜不安心啊。
石守信等人说,陛下为何不安?赵匡胤说,我知道你们对我忠心耿耿,但是我担心你们手下那一天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啊,那时候你们怎么办?我又怎么办?
石守信等人原本在放纵的喝酒言笑,一听此言都吓呆了,都跪伏在地,说:“陛下何出此言,请陛下给我们指引一条明路。”赵匡胤说:“你们既然推举我做天下之主,那么你们也就要尽到臣子的本分。况且我们起兵,不过是为了以后子孙能够享受富贵,不如你们把兵权叫出来,回到到地方,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
说到“退位”二字,隆裕太后还是忍不住眼圈一红,几乎又要掉下泪来。底下的那些大臣们见了,也是心有戚戚,但又不知道说什么好,一群人只是局促站在那里,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尴尬异常。
好在这时御前太监将早已准备好的退位诏书捧至御案,隆裕太后拿起诏书看了数行,泪水终于忍不住夺眶而出,她也顾不得太后的体面,终于当众抽泣起来。隆裕太后满怀悲痛,心想祖宗这二百六十多年的江山,最终在自己手里断送,日后如何去见地下的列祖列宗。想到这里,隆裕太后由抽泣变成嚎啕大哭,嘴里还喊着:“祖宗啊祖宗……”
看到这里,底下的大臣们也被感染,好几个人开始用朝服的袖子抹泪。作为领班大臣的胡惟德干哭了几声,见大家老这么惺惺作态下去也不是个事儿,只好假装哽咽的对已哭得死去活来的隆裕太后说:“太后,如今大局已如此,还望太后保重。太后英明睿智,顾全天下百姓,保全皇室上下,臣等深感太后恩德,一定不会辜负太后和百姓的期望。如今优待条件已定,还请太后放宽心,安心退养。”
隆裕太后听到这里,反而哭得更加伤心了,她将退位诏书紧紧的攥在手里,泪珠儿几乎就要把诏书给打湿。赵秉钧几个人见了不免有点着急,他们连连向胡惟德使眼色,让他赶紧的把诏书要回来。胡惟德很是为难,只得用眼神一个劲的瞟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和内务府大臣世续,想请这两位资深大臣想想办法,可这两位对南北和议一向就持反对意见,他俩非但不肯出头,反而扭过头去,装作没看见。
这时,胡惟德想起他袖里还有一份南方议和代表伍廷芳发来的电报,于是急忙从袖中取出,故作惊慌的奏道:“太后,你先别哭,我这里还有南方革命党发来的一份紧急电文,要向太后奏报!”
隆裕太后一听“革命党”这三个字,忍不住又打了个冷战,慌忙止住哭声,她带着哭腔问:“电报里说什么,是不是革命党又要变卦?”
胡惟德见“革命党”起了作用,他心里一乐,便故作镇静展开电报念道:“万急。南方伍廷芳代表电:今日经参议院同意,如15日下午12点之前清帝不逊位,则收回优待条件。此布,即转北京。”
隆裕太后听后也顾不上抹泪了,便慌忙将退位诏书交出,命世续和徐世昌赶紧用御玺用印,生怕晚了真的要收回优待条件。
等盖好印后,胡惟德捧起清帝退位诏书,大声念道:“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高辍于途,士露于野。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恶因一姓之尊荣,拂万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袁世凯前经咨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内欠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在念完诏书后,清王朝最后一次朝见仪式便宣告结束,胡惟德拿着诏书,领着各大臣向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再次三鞠躬,随后便退出殿外,从此就不再是清朝的大臣了。
隆裕太后愣愣的看着这些人走出殿外,而身边的小皇帝溥仪仍旧像往常一样懵懵懂懂的,他哪里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等大家都走了后,溥仪便也要急着跳下宝座,想走出这阴森的大殿出去玩耍。隆裕太后见后,急忙将小皇帝抱下,不料刚才哭得过于伤心,两人差点摔倒在地,好在太监们急忙赶过来扶住。在太监们的扶掖着,隆裕太后和小皇帝溥仪随后怆然还宫。
清朝二百六十八年,入关后从摄政王多尔衮定都燕京开基,最后也是以摄政王结束,莫非也是天数所致。辛亥之役中,仅凭革命党的实力实不足以颠覆清王朝,但在这场多方角力的竞赛中,结果却是“清室完败,民党虚赢,地方军事实力派坐收全功”。论局势,当时的形势实际上对北方有利,山西的阎锡山已被北洋军赶出了太原跑到晋西北打游击;陕西的革命军也已被前陕甘总督率大军围困,西安城破指日可待;革命首义地武汉,汉口、汉阳相继沦陷,武昌危在旦夕,唯独值得安慰的是,江浙联军攻下南京,如果南京被破,南方恐怕是传檄而定(就像1913年的“二次革命”一样)。
说到“退位”二字,隆裕太后还是忍不住眼圈一红,几乎又要掉下泪来。底下的那些大臣们见了,也是心有戚戚,但又不知道说什么好,一群人只是局促站在那里,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尴尬异常。
好在这时御前太监将早已准备好的退位诏书捧至御案,隆裕太后拿起诏书看了数行,泪水终于忍不住夺眶而出,她也顾不得太后的体面,终于当众抽泣起来。隆裕太后满怀悲痛,心想祖宗这二百六十多年的江山,最终在自己手里断送,日后如何去见地下的列祖列宗。想到这里,隆裕太后由抽泣变成嚎啕大哭,嘴里还喊着:“祖宗啊祖宗……”
看到这里,底下的大臣们也被感染,好几个人开始用朝服的袖子抹泪。作为领班大臣的胡惟德干哭了几声,见大家老这么惺惺作态下去也不是个事儿,只好假装哽咽的对已哭得死去活来的隆裕太后说:“太后,如今大局已如此,还望太后保重。太后英明睿智,顾全天下百姓,保全皇室上下,臣等深感太后恩德,一定不会辜负太后和百姓的期望。如今优待条件已定,还请太后放宽心,安心退养。”
隆裕太后听到这里,反而哭得更加伤心了,她将退位诏书紧紧的攥在手里,泪珠儿几乎就要把诏书给打湿。赵秉钧几个人见了不免有点着急,他们连连向胡惟德使眼色,让他赶紧的把诏书要回来。胡惟德很是为难,只得用眼神一个劲的瞟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和内务府大臣世续,想请这两位资深大臣想想办法,可这两位对南北和议一向就持反对意见,他俩非但不肯出头,反而扭过头去,装作没看见。
了解大清历史的人都知道,努尔哈赤是清王朝的奠基者,总共生了十六个儿子。历史上,几位皇子之间争夺皇位的现象并不少见,清朝自然也不例外。大家都知道,努尔哈赤之后,是皇太极继承了王位,历史上称之为崇德皇帝。其实,按照长幼秩序来排,皇位是轮不到皇太极的,而是属于莽古尔泰的。这莽古尔泰是谁呢?他是努尔哈赤的第三个儿子,而皇太极是由他的妃子所生,地位就没有这么高了。
而莽古尔泰就不一样了,莽古尔泰的母亲属于三大贝勒的行列,而且是八旗之一的旗主,所以莽古尔泰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讲,都要比皇太极优秀很多。但是因为他的母亲跟另一个贝勒有染,所以努尔哈赤对于这个女人很不喜欢,但是又不想杀了她,于是便找了个理由,把她废了。而莽古尔泰为了迎合自己的父亲,竟然狠心将自己的母亲杀了。正是这个丧尽天良的行为,使他的名声彻底地毁了,他的人气在人们中直线降低,也导致了他最后没能继承王位。
后来莽古尔泰虽然也支持皇太极当皇帝,但是在内心里并不服这个弟弟。时间一长,他和皇太极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多,最终因为莽古尔泰在皇太极面前想要拔刀,而导致两人的矛盾彻底爆发了。在大凌河战役中,皇太极借刀杀人,故意让莽古尔泰率领他的正蓝旗攻打明军炮火最猛烈的正南面。莽古尔泰的正蓝旗攻城作战,损失惨重,他向皇太极请求补充军力而与皇太极发生争吵。骁勇善战但性格鲁莽的莽古尔泰当时气得要把刀拔出来,幸亏被他的弟弟德格类拦住。事后,皇太极因莽古尔泰“御前露刃”革除了他的大贝勒名号、并且附带罚银、剥夺人口的处罚。
被皇太极阴了一把的莽古尔泰非常憋屈,深感自己和皇太极之间的隔阂已无法弥补,对自己的前途十分担忧。绝望之中的莽古尔泰决定铤而走险、孤注一掷,他与自己的姐姐莽古济、姐夫琐诺木以及亲信密谋,准备在家中设“鸿门宴”杀死皇太极。如果失败,就退守开原,自立为王。几个人还歃血盟誓,信誓旦旦地要废除皇太极。
有一个叫冷僧机的人,他是莽古济的亲信,而且也参与了蒙古尔泰谋反的计划,为了保命,他立即来到皇太极的面前,告诉了皇太极所有的事情,“鸿门宴”阴谋被揭发了出来。皇太极毫不留情地将自己的姐姐莽古济处以最惨无人道的凌迟酷刑,据记载莽古济被整整割了3357到才咽气。莽古尔泰的亲信及其所有亲支兄弟、子侄也全部被凌迟处死。莽古尔泰的儿子,或被处死,或被黜为奴。
了解大清历史的人都知道,努尔哈赤是清王朝的奠基者,总共生了十六个儿子。历史上,几位皇子之间争夺皇位的现象并不少见,清朝自然也不例外。大家都知道,努尔哈赤之后,是皇太极继承了王位,历史上称之为崇德皇帝。其实,按照长幼秩序来排,皇位是轮不到皇太极的,而是属于莽古尔泰的。这莽古尔泰是谁呢?他是努尔哈赤的第三个儿子,而皇太极是由他的妃子所生,地位就没有这么高了。
而莽古尔泰就不一样了,莽古尔泰的母亲属于三大贝勒的行列,而且是八旗之一的旗主,所以莽古尔泰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讲,都要比皇太极优秀很多。但是因为他的母亲跟另一个贝勒有染,所以努尔哈赤对于这个女人很不喜欢,但是又不想杀了她,于是便找了个理由,把她废了。而莽古尔泰为了迎合自己的父亲,竟然狠心将自己的母亲杀了。正是这个丧尽天良的行为,使他的名声彻底地毁了,他的人气在人们中直线降低,也导致了他最后没能继承王位。
前两天,老福跟大家一起聊过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赵国40万大军被活埋。
这一场战争,对于国家来说,秦国赢了,但对于双方主将来说并没有赢家。
因为它成就的是两个将领的恶名,我们先说白起,不管他的战斗实力多强大,军事才能多出色,但更多人记得他的可能只是杀了40万战俘的屠夫本性。而赵括,更是成了纸上谈兵的鼻祖,其实赵括也是挺冤的,他还曾打败过白起呢,可惜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终他输掉了长平之战,并让自己的40万弟兄让人给屠了。
不过聊长平之战,我们光知道白起和赵括是不够的。
在长平之战的前期还有一位在中国几乎人人皆知的将领参与其中,它就是赵国名将廉颇,不过他当时的对手不是白起,而是秦国的另外一位名将王?。
据史料记载,在寨昭襄王四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60年的4月,秦王命令王?带领秦国部队进攻长平。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正式爆发。
而此时,驻守长平的正是老将廉颇,在最初的交战中,因为双方兵力有所差距,王?在廉颇身上占到了一点小便宜,赵军打了一些小败仗,有一名都尉被杀。眼见秦军来势汹汹,实力强劲,老江湖廉颇便改变了战略,“固壁不战”,谦颇知道我实力不如你,但我运用城墙来防守,却仅仅有余。
另一边赵国的老大也不想打,因为胜秦没有把握,所以赵孝成王与平阳君赵豹商议与秦人媾和,并派了一个贵族去秦国淡和。可是秦昭襄王不同意。
不同意那怎么办呢?那只能硬着头皮打了,这边正好廉颇用上了“固壁不战”的战术,避开了秦军的锐气。秦军多次挑战,廉颇就是不应战。这对于远征千里而来的秦军来说,实际上就是意味着走向失败。其实秦军一直就是善于突进急击,速战速决的,一旦攻势受挫,他们的士气就会降下来,实力也就打了折扣了。所以这对秦军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秦国这边发现了自己来硬的找不到突破口很是着急,大臣范雎便想出一个反间计,他派人到赵国去散布谣言,说廉颇带着赵国的将士在长平打仗,根本不用心,天天躲在城里是贪生怕死。这赵王一听有那么一点道理,秦军都欺负到自己的头上了还不反抗,难道是想投降叛国吗?
于是赵王便决定用主战派的赵括替换廉颇,并且给他增加了20万大军,打算跟秦国来决一死战。
廉颇当然不是贪生怕死,也不是打算叛变,他只是准备以这样的方式先挫杀秦军的锐势,然后再找机会出击。可惜廉颇并没有解释的机会,将军之胜谋,却最终没有条件能够得以实践,名将廉颇无故被赵王解职,使战局急转。
赵国这边换掉廉颇以后,秦国那边也换掉了主将,用白起代替王?。
此时,秦军和赵军都集聚了全部实力,准备在这里作拼死的一搏。
公元前260年9月,在长平山地,秦军与赵军的大决战开始了。白起完成了对赵括属下40余万赵军的分割包围。被围困在长平的赵军,军粮补给已经完全断绝。随后白赵射杀了赵括,又将其属下40余万士兵全部活埋。
看到这里,网友们可能觉得挺遗憾的,廉颇跟白起这两个战国名将本来是有机会在长平决一死战的,可惜最终这个机会被秦王和赵王两个老大给没收了。秦王不打算用白起对廉颇自有他的想法,两人一个善攻一个善守,他们打下去有可能是平局,更可能的是两败俱伤。所以秦国才想办法把廉颇调开,才有更大的把握来战胜赵国军队,同时也说明了秦国对廉颇还是很忌惮的。
前两天,老福跟大家一起聊过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赵国40万大军被活埋。
这一场战争,对于国家来说,秦国赢了,但对于双方主将来说并没有赢家。
因为它成就的是两个将领的恶名,我们先说白起,不管他的战斗实力多强大,军事才能多出色,但更多人记得他的可能只是杀了40万战俘的屠夫本性。而赵括,更是成了纸上谈兵的鼻祖,其实赵括也是挺冤的,他还曾打败过白起呢,可惜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终他输掉了长平之战,并让自己的40万弟兄让人给屠了。
不过聊长平之战,我们光知道白起和赵括是不够的。
在长平之战的前期还有一位在中国几乎人人皆知的将领参与其中,它就是赵国名将廉颇,不过他当时的对手不是白起,而是秦国的另外一位名将王?。
据史料记载,在寨昭襄王四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60年的4月,秦王命令王?带领秦国部队进攻长平。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正式爆发。
而此时,驻守长平的正是老将廉颇,在最初的交战中,因为双方兵力有所差距,王?在廉颇身上占到了一点小便宜,赵军打了一些小败仗,有一名都尉被杀。眼见秦军来势汹汹,实力强劲,老江湖廉颇便改变了战略,“固壁不战”,谦颇知道我实力不如你,但我运用城墙来防守,却仅仅有余。
自古以来,皇权更替必然会带来一场腥风血雨,在任何朝代都不例外。明朝的皇帝朱元璋就非常弑杀,不管是功臣名将,还是自己的亲属,只要犯了错误,保管一刀咔嚓。他的儿子朱棣很好的继承了他这股子狠劲,而且还略胜一筹。当年他不仅毫不客气的抢了侄子建文帝的帝位,还将他的两个儿子一个杀、一个囚禁。
朱元璋一开始立了自己的大儿子朱标做太子,只是这朱标似乎没有什么做皇帝的命,在1932年的时候病死了,那这个时候太子的位置就空了出来。朱元璋也打算过,要不就把这个皇位传给朱棣好了,但是毕竟是自己的儿子,是什么样的为人,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所以犹豫再三,朱元璋还是没有立朱棣为太子,改立朱标的儿子朱允?为皇太孙。朱元璋的这个决定让朱棣非常的生气,心里想着,我有能力,我为什么不能做皇帝。
朱允?登基之后,开始削弱藩王的权利,还将这些分出去的权利再拿回来。在这个过程之中,由于朱棣是权利最大的,最不好动,所以朱允?就把朱棣放在了最后,打算到最后的时候再一心一意的对付他,但是现实却并没有他想象的这么美好。建文四年,明成祖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号,率兵攻破了当时的都城南京的金川门,占领南京,结束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
在朱棣攻克南京之后,当时的皇帝朱允?就不知所踪,马皇后自焚而死。朱允?的大儿子也消失不见,只有他的小儿子朱文圭。朱棣当时见到朱文圭时他只有两岁,也许是见了太多的杀戮,朱棣将朱文圭长期幽禁于中都(凤阳)广安宫。而这一关就关了五十几年,着实是非常漫长的岁月,朱棣给他号"建庶人"。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建庶人什么都做不了,对外面的世界完全没有概念,近乎痴儿。
朱文圭一直到57岁时,才被朱棣的重孙明英宗朱祁镇放出来,据记载,他被放出来后,连牛马羊都不认识了,这离他被囚禁已经55年了。之后明英宗还帮助他娶妻生子,给他建造居住的房子,让建庶人之后的生活相对圆满,但因不能适应外面的生活,他很快就死了。而英宗朱祁镇之所以把他老爷爷的政敌放出来,则源于他也曾被幽禁的经历。当年,他的弟弟朱祁钰顶替他之后,他曾很不自由了一段时间。
朱棣虽然没有杀了朱文奎,但是夺走了他的自由,让他在今后的五十年里都生活的暗无天日,也是非常残忍的一件事情。
自古以来,皇权更替必然会带来一场腥风血雨,在任何朝代都不例外。明朝的皇帝朱元璋就非常弑杀,不管是功臣名将,还是自己的亲属,只要犯了错误,保管一刀咔嚓。他的儿子朱棣很好的继承了他这股子狠劲,而且还略胜一筹。当年他不仅毫不客气的抢了侄子建文帝的帝位,还将他的两个儿子一个杀、一个囚禁。
朱元璋一开始立了自己的大儿子朱标做太子,只是这朱标似乎没有什么做皇帝的命,在1932年的时候病死了,那这个时候太子的位置就空了出来。朱元璋也打算过,要不就把这个皇位传给朱棣好了,但是毕竟是自己的儿子,是什么样的为人,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所以犹豫再三,朱元璋还是没有立朱棣为太子,改立朱标的儿子朱允?为皇太孙。朱元璋的这个决定让朱棣非常的生气,心里想着,我有能力,我为什么不能做皇帝。
顺治自从亲政后,信仰佛教。顺治十三年,北京建了一寺庙,名叫海会寺,主持是从南方请来的一名和尚,名叫憨璞聪。
有天,顺治皇帝去南苑狩猎,路过海会寺,见寺内钟声悠扬,香烟缭绕,他一时兴起,便入寺内参观。在寺内顺治皇帝碰见了憨璞聪,不曾想两人一番交谈后,尽然一见如故。之后顺治皇帝回到宫中后对佛法很是感兴趣,随即召见海会寺主持憨璞聪,当面向他请教佛法大意。从此,顺治对佛学更加感兴趣。顺治皇帝赐他封号“明觉禅师”。
福临自从经憨璞聪的引介进入佛门后,从此在宫中经常是法坛高筑,谈经论道,福临渐渐沉湎于佛教之中而不能自拔。顺治十七年,福临突然宣布自已要剃发为僧,他不顾任何人的劝阻,竟自出西苑至万善殿剃发去了,一时引起了宫廷内外的轩然大波。福临为什么要这样做?
顺治十五年,正月,董鄂妃给顺治生的皇四子不满周岁就夭折了。顺治皇帝平日里对皇四子十分珍爱,视为掌上明珠。不曾想出了这样的事,董鄂妃成天一泪洗面,顺治皇帝更是悲痛欲绝。自从这事以后,顺治皇帝日渐消瘦,像是换了个人似得。对朝政爱搭不理,摆出一副得过且过的样子。
祸不单行,福不双至。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福临最宠爱的董鄂妃因病而亡。这对福临是个致命的打击,他悲痛欲绝,气火攻心,寻死觅活,董鄂妃死后,顺治皇帝终日精神恍惚,心不在焉。朝廷内外诸王、公等人对他这样子都非常担忧,常常开导劝解他。但此时,所有的劝解已无法打动他的心了,对于朝政大事也无心处置,悉听各诸王大臣为之。他终日里与茚溪森、旅庵、山晓等僧人在一起,谈经说道,完全沉湎于释道之中。
从爱子之死到爱妃身亡,在这短短两年的时间里,福临连受重创,心力交瘁,万念俱灰,一心向佛寻求解脱。他说服了茚溪森为自已剃度。虽然中途遭到皇太后和众大臣的劝阻。最后终究剃度为僧。
两个月之后,即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顺治皇帝身感不适,最终染上天花。病情日益恶化,初七,病逝于养心殿,时年24岁,正当年轻有为,风华正茂之时,却英年早逝,在历史上不禁令人惋惜。
顺治自从亲政后,信仰佛教。顺治十三年,北京建了一寺庙,名叫海会寺,主持是从南方请来的一名和尚,名叫憨璞聪。
有天,顺治皇帝去南苑狩猎,路过海会寺,见寺内钟声悠扬,香烟缭绕,他一时兴起,便入寺内参观。在寺内顺治皇帝碰见了憨璞聪,不曾想两人一番交谈后,尽然一见如故。之后顺治皇帝回到宫中后对佛法很是感兴趣,随即召见海会寺主持憨璞聪,当面向他请教佛法大意。从此,顺治对佛学更加感兴趣。顺治皇帝赐他封号“明觉禅师”。
福临自从经憨璞聪的引介进入佛门后,从此在宫中经常是法坛高筑,谈经论道,福临渐渐沉湎于佛教之中而不能自拔。顺治十七年,福临突然宣布自已要剃发为僧,他不顾任何人的劝阻,竟自出西苑至万善殿剃发去了,一时引起了宫廷内外的轩然大波。福临为什么要这样做?
历史上芈月是个很大气的人物,当然情人也很多。《战国策?秦策》里就记载说,芈月很爱一个叫“魏丑夫”的男人,与他有私情。魏丑夫名叫“丑夫”,“丑”是“子丑寅卯”的“丑”,不是“丑陋”的“丑”。此人应该长得很帅,不然宣太后怎能看得上呢?《战国策?秦策》记载:太后病,将死,发出指令说:“为我葬,必以魏子为殉。”魏丑夫非常忧虑。秦臣庸芮为魏子说服秦宣太后,说道:“您认为人死了还有知觉吗?”太后说:“不会有知觉了。”庸芮说:“像太后这样无所不知的人,明明知道人死了不会有知觉,为什么还要凭白地把自己所爱的活人与无知觉的死人埋葬在一起呢?如果死人有知觉的话,那么先王早就生气了,太后纠正错误还来不及,哪里有功夫去私爱魏丑夫呢?”太后说:“好。”于是就撤销了要魏丑夫陪葬的指令。
可见芈月一直到老,头脑还是很清醒的。魏丑夫得以善终,多亏了芈月没有利令智昏。
另外一个情人叫义渠君,当时是少数民族首领。《史记》中记载:秦惠文王在世时,义渠戎就已归附了秦国,但是芈月的儿子秦昭襄王继位后,前来朝贺的义渠王桀骜不驯,对秦昭襄王非常不屑,大有反叛之意。在此情形下,秦宣太后做出了一个让后人诟病很久的决定,私通义渠王,并且还为这位义渠王生了两个孩子。在《芈月传》的超长片花中,就有这样一个片段,当秦国再次强大的时候,秦宣太后将义渠王骗到了甘泉宫,突然发难,杀死了义渠王,随即派兵灭掉了戎狄。
这是真真实实存在的历史。金瓶梅里这样说的:“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一点不错,字面的意思是,别看漂亮女人身体酥软,她的腰间却好像带着一把杀人的斧头。虽然没有看到好色男人的人头落地,但他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女人搞得精净人亡。其意思是,男人们,别贪恋女色,她会勾人性命。致人于死地。这个义渠君不就如此吗,还不如西门庆,因为他还赔上两个儿子的性命。
至于春申君黄歇,其实和芈月到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虽然两个人见过面,但年龄不合适。历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她与春申君黄歇有一段青梅竹马的恋情,公元前306年芈八子成为太后,她当时大概是30岁左右,春申君是公元前314出生,比芈月要小20岁左右。两个人很少能有机会在一起谈情说爱。
当然做了太后的芈月不仅有情人,还是个说黄段子的高手。当时韩国是个小国,打不过楚国,向秦国求援,秦国一直说去,但就是不派兵。后面,韩国派了大夫来催。芈月不想答应,因为她本身是楚国人嘛。但怎么拒绝韩国人呢?芈月就讲了一个段子:“当年先王把腿压在我身上,我感觉累得受不了,但先王把整个身体压在我身上时,我一点也不觉得累。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因为我不爽时,再小的东西我也不想受累。只要我爽了,再重的东西我也经得住!”什么叫全压在,什么叫爽,这是你懂得。反正古文翻译过来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言下之意,你们韩国的事,又不能让我们秦国得到好处,凭什么帮你们。这个话一出口,韩国使者愣住了,堂堂一国之母,秦国第一夫人竟然说起了黄段子,而且这个段子水平很高啊,把政治军事都融进去了,这水平高呀!韩国使者无力反驳,只好回去报告。其后,韩国再派了一个口活好的过来。此人给秦国一分析,要是楚国吞并了韩国,那接下来就要打秦国了。秦宣太后一听也有道理啊。于是,她终于不讲黄段子了,而是正式出兵,逼退楚国。
历史上芈月是个很大气的人物,当然情人也很多。《战国策?秦策》里就记载说,芈月很爱一个叫“魏丑夫”的男人,与他有私情。魏丑夫名叫“丑夫”,“丑”是“子丑寅卯”的“丑”,不是“丑陋”的“丑”。此人应该长得很帅,不然宣太后怎能看得上呢?《战国策?秦策》记载:太后病,将死,发出指令说:“为我葬,必以魏子为殉。”魏丑夫非常忧虑。秦臣庸芮为魏子说服秦宣太后,说道:“您认为人死了还有知觉吗?”太后说:“不会有知觉了。”庸芮说:“像太后这样无所不知的人,明明知道人死了不会有知觉,为什么还要凭白地把自己所爱的活人与无知觉的死人埋葬在一起呢?如果死人有知觉的话,那么先王早就生气了,太后纠正错误还来不及,哪里有功夫去私爱魏丑夫呢?”太后说:“好。”于是就撤销了要魏丑夫陪葬的指令。
可见芈月一直到老,头脑还是很清醒的。魏丑夫得以善终,多亏了芈月没有利令智昏。
另外一个情人叫义渠君,当时是少数民族首领。《史记》中记载:秦惠文王在世时,义渠戎就已归附了秦国,但是芈月的儿子秦昭襄王继位后,前来朝贺的义渠王桀骜不驯,对秦昭襄王非常不屑,大有反叛之意。在此情形下,秦宣太后做出了一个让后人诟病很久的决定,私通义渠王,并且还为这位义渠王生了两个孩子。在《芈月传》的超长片花中,就有这样一个片段,当秦国再次强大的时候,秦宣太后将义渠王骗到了甘泉宫,突然发难,杀死了义渠王,随即派兵灭掉了戎狄。
破巢之下几完卵?亡国之君多悲惨。在历史上,亡国皇帝被毒害、刺杀、砍头的例子不胜枚举;而那些有幸能够委曲求全、苟活性命的,其结局自然又是另一番境地。相比之下,汉献帝刘协不仅享受天伦,寿终正寝,死后以天子规格和礼仪下葬,而且他在有生之年还广施仁政,悬壶济世,造福一方,为民传颂,堪称中国历史上结局最好的亡国皇帝。
汉献帝刘协,是汉灵帝刘宏的小儿子,东汉王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他聪明睿智,可惜生不逢时,在乱世中无能为力。他做过几家枭雄的傀儡,在角落中隐忍偷生,最后却还是为两汉王朝送终。刘协能来到世上,是在是不太容易。他的母亲王美人,出身名门,容貌艳美,性情贤淑,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位典型的才女,深得灵帝宠爱。此时,屠户出生的何氏,因生下刘宏的长子而被封为皇后。何皇后专横善妒,对后宫嫔妃经常打压,对圣宠正浓的王美人,自然是为眼中钉、肉中刺。王美人很快有了身孕,因为怕何皇后的迫害,她不敢告诉灵帝,而是自己偷偷地吃药堕胎,但最终打胎没有成功,刘协就这样艰难地来到了人世。
刘协的出生,对何皇后来说,是个巨大的威胁。她指使心腹在王美人的汤药中下毒,可怜的王美人就这样死于非命,刘协小小年纪就没了母亲。虽然后来灵帝查出是何皇后指使下毒,但顾虑何皇后的哥哥何进手握重兵,最终也没有追究。不过灵帝痛失王美人,担心还未满月的刘协再遭毒害,就将他抱到母亲董太后的宫中。从此,刘协就由董太后抚养长大。
公元189年,汉灵帝病逝,刘辩称帝。9岁的刘协被封为渤海王,后来又改封为陈留王。十常侍之乱的时候,刘协和少帝刘辫逃出宫外,正仓皇间,迎面遇上董卓率领的十万陇西大军奔腾而来。但见漫山遍野旌旗招展,剑戟森森,一派兵强马悍的样子。当先一位彪型巨汉面目凶狠,持马鞭高声喝问:“你们是什么人?”少帝刘辫见这情况,吓得哆哆嗦嗦,双股战栗,口不能言。董卓本是野蛮之人,见状更加得意,再次厉声道:“怎么不说话!”面对凶焰滔天的董卓,少帝刘辫手下的内侍,太监,和一众文官没人敢出口大气,只怕稍有闪失,便惹来杀身之祸。此时,刘协挺身而出道:“你是来劫驾,还是来救驾?”董卓见是一个小孩,不由一愣道:“当然是来救驾”刘协高声道:“既然是来救驾,为何见了圣上不跪!”
遂朝少帝刘辫指了指说:“这就是当今天子,你还不下跪!”董卓其实早就看出他们的来历,只不过故意想在皇帝面前抖威风。但是刘协这么一说,再要抖威风可就说不过去了,于是忙翻身下马,高呼万岁受惊。当时的刘协才九岁。能以稚龄之年面对这么大的阵仗而毫不慌乱,实属胆识过人的奇童。这次大胆的应答,既是他一生中唯一的最亮点,也是使他走向悲惨命运的转折点。
董卓见刘辫无能,遂立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自己则挟天子以令诸侯,专权跋扈一时。因为皇权软弱,朝臣跋扈,刘协从即位之初就注定要充当傀儡,他先后见识了董卓的淫威,目睹了郭汜的无礼,领教了曹操父子的霸道,事事仰人鼻息,处处受制于人,可谓命运多舛。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病死,曹丕于同年十月逼迫刘协逊位,以魏代汉,刘协成为亡国皇帝。
曹丕称帝后,将刘协降为山阳公,“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都山阳之浊鹿城”(《后汉书》),并言称“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三国志》),对刘协还算优待。接到逐客令后,刘协搬出了那座充斥着血腥,弥漫着权诈,没给他带来多少荣耀却给他带来无尽屈辱的皇宫。逊位之后,刘协不以政治为意,而是融入民间,关切民生,体会百姓之苦;以医为业,悬壶济世,为病人解除痛苦。
当皇帝,刘协无法施展个人才华;当山阳公,刘协却可以一展身手。经过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山阳人民安居乐业,百业兴旺。曹魏青龙二年(234)三月,刘协病逝,享年五十四岁。魏明帝曹睿闻讯后,“素服发哀,遣使持节典护丧事……追谥山阳公曰孝献皇帝,册赠玺绂……车旗服章丧葬礼仪,一如汉氏故事”,紧接着又宣布大赦天下。八月,刘协被安葬于山阳国,陵曰禅陵,置园邑。
破巢之下几完卵?亡国之君多悲惨。在历史上,亡国皇帝被毒害、刺杀、砍头的例子不胜枚举;而那些有幸能够委曲求全、苟活性命的,其结局自然又是另一番境地。相比之下,汉献帝刘协不仅享受天伦,寿终正寝,死后以天子规格和礼仪下葬,而且他在有生之年还广施仁政,悬壶济世,造福一方,为民传颂,堪称中国历史上结局最好的亡国皇帝。
汉献帝刘协,是汉灵帝刘宏的小儿子,东汉王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他聪明睿智,可惜生不逢时,在乱世中无能为力。他做过几家枭雄的傀儡,在角落中隐忍偷生,最后却还是为两汉王朝送终。刘协能来到世上,是在是不太容易。他的母亲王美人,出身名门,容貌艳美,性情贤淑,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位典型的才女,深得灵帝宠爱。此时,屠户出生的何氏,因生下刘宏的长子而被封为皇后。何皇后专横善妒,对后宫嫔妃经常打压,对圣宠正浓的王美人,自然是为眼中钉、肉中刺。王美人很快有了身孕,因为怕何皇后的迫害,她不敢告诉灵帝,而是自己偷偷地吃药堕胎,但最终打胎没有成功,刘协就这样艰难地来到了人世。
刘协的出生,对何皇后来说,是个巨大的威胁。她指使心腹在王美人的汤药中下毒,可怜的王美人就这样死于非命,刘协小小年纪就没了母亲。虽然后来灵帝查出是何皇后指使下毒,但顾虑何皇后的哥哥何进手握重兵,最终也没有追究。不过灵帝痛失王美人,担心还未满月的刘协再遭毒害,就将他抱到母亲董太后的宫中。从此,刘协就由董太后抚养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