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爱好者赵匡胤 一生唯一留下的一首半诗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古代文化有哪些

  赵匡胤出生于军人世家,从小学习骑射武功,最终也是靠兵变登上皇帝宝座,是最典型、最成功的军人形象。

  

  赵匡胤虽然是行伍出身,但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文化、最器重文官的皇帝之一。赵匡胤秉承着“武官打天下,文官治天下”的理念,制定了很多发展文化的政策,广开科举,重用文臣,对知识分子的优待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

  整个宋代,文人地位都非常高,欧阳修、范仲淹、司光、王安石等大文豪都官居高位,而且工资待遇更是其他任何朝代都不可比拟的。赵匡胤还立下了著名的“不杀士大夫”的祖训。所以说宋朝的知识分子是最幸福的,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犯了天大的错误,顶多就是被流放,全当旅游了。

 

   赵匡胤自己也是个文学爱好者,喜爱读书,见识非凡。史料记者,当赵匡胤还是后周大将时,曾被人告发私吞了好几车财宝。后周世宗命人调查此事,发现箱子里装的竟然全是书。

  众所周知,宋徽宗是书法大家,其实赵匡胤也写得一手好字,是遒劲的颜体风格。除此之外,赵匡胤还喜欢诗歌,但是产量很少,史料中记载的,只有一首半。

  赵匡胤在做皇帝之前,曾和友人相聚,彻夜狂欢,一直喝到天明。当朝阳升起,温暖的晨光下,赵匡胤诗兴大发,当即吟出一首《咏初日》:“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水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赵匡胤粗通文墨,这首诗虽然平仄韵律不是很考究,但胜在立意高远,颇具气吞山河之势,一统天下之志。

 

   当了皇帝的赵匡胤忙于政务,但仍喜读诗书,只是苦于一直没有作诗的灵感。一日月半时分,赵匡胤出门散步,忽见明月当空,月朗星稀,顿时灵感闪现,想出两句诗来:“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

  这两句写得气势磅礴,只可惜,绞尽脑汁,总也没想到好的诗句接上,就这样,这首《咏月诗》只有半首。

  无论《咏初日》还是《咏月诗》,虽然不比李白、苏东坡这样的大诗人的佳作那般无懈可击,但是仅仅这一首半,也能从中看出赵匡胤的王者之风,颇具曹操诗歌的霸气。

  赵匡胤出生于军人世家,从小学习骑射武功,最终也是靠兵变登上皇帝宝座,是最典型、最成功的军人形象。

  

  赵匡胤虽然是行伍出身,但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文化、最器重文官的皇帝之一。赵匡胤秉承着“武官打天下,文官治天下”的理念,制定了很多发展文化的政策,广开科举,重用文臣,对知识分子的优待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

  杨贵妃出身显赫,自幼精通琴棋书,天生丽质。白居易曾经这样说她是把三千宠爱集于一身,由此看来杨贵妃受宠的程度是非常高的。由此可见,当时的唐玄宗对于杨贵妃的美貌是多么的迷恋,不仅把她封了贵妃,还提拔了她的家人和亲朋好友。

  很多人都会不解的问道:“这么宠爱她,为何唐玄宗不封杨贵妃为皇后呢?”其实这个事情是有原因的。当年,唐玄宗把自己的儿子李瑁封为寿王后,就不再去过问他。而李瑁和杨玉环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在李瑁的母亲帮助下,李瑁终于如愿以偿的可以把杨玉环封为寿王妃。

  因为那个时候的唐玄宗还没有见过杨玉环,结婚后的李瑁和杨玉环也是非常的恩爱有加。大概在两个人结婚的第五年,唐玄宗才见到杨玉环。第一次见面,唐玄宗就被她的美貌所迷住,于是唐玄宗决定要大做文章把这个女人搞到手。

  唐玄宗打着孝顺旗号告诉李瑁,让杨玉环出嫁为李瑁的母亲祈福。搬出寿王府。为了宽慰李瑁,当时唐玄宗特意挑选大臣的女儿给李瑁做了婚配,让李瑁的心理能过得去,不要再追究。

  直到杨玉环的祈福期已满,唐玄宗才让杨玉环还俗,并且接入宫中,正式作为自己的妃子。这事虽然给李瑁带来了非常大的伤害,但是唐玄宗毕竟是皇帝,而自己又不敢多言只能吃下这个哑巴亏。

  被封为贵妃之后,杨玉环的家族势力在朝中占据了一半,毕竟唐玄宗把杨玉环弄到身边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加上杨玉环又不能生养,所以就迟迟没有立她为皇后。而那个时候的唐朝是非常开放时期,违背伦理的事情已经见怪不怪,大家对杨玉环也没有议论纷纷指点之意.当不了皇后当贵妃,集千宠于一身也是值得的.....

  杨贵妃出身显赫,自幼精通琴棋书,天生丽质。白居易曾经这样说她是把三千宠爱集于一身,由此看来杨贵妃受宠的程度是非常高的。由此可见,当时的唐玄宗对于杨贵妃的美貌是多么的迷恋,不仅把她封了贵妃,还提拔了她的家人和亲朋好友。

  很多人都会不解的问道:“这么宠爱她,为何唐玄宗不封杨贵妃为皇后呢?”其实这个事情是有原因的。当年,唐玄宗把自己的儿子李瑁封为寿王后,就不再去过问他。而李瑁和杨玉环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在李瑁的母亲帮助下,李瑁终于如愿以偿的可以把杨玉环封为寿王妃。

  因为那个时候的唐玄宗还没有见过杨玉环,结婚后的李瑁和杨玉环也是非常的恩爱有加。大概在两个人结婚的第五年,唐玄宗才见到杨玉环。第一次见面,唐玄宗就被她的美貌所迷住,于是唐玄宗决定要大做文章把这个女人搞到手。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逝。临死前,他没有立儿子为继承人,反而留下让位遗命,将徐州托付给了刘备。这样的行为,可以称得上是心胸宽广、大公无私。《三国演义》更是对此大加渲染,创造出了三让徐州的经典情节。

  以前看电视时总感觉这事太假,除了细节经不起推敲以外,一个根本的疑点是,历史上所谓的禅让要么都是骗局,要么就是试探,哪里会有人真的会心甘情愿地放弃至高无上的权力呢?

  其实,针对这件事,早就有史学家提出了质疑,认为“让徐州”一事极有可能是个阴谋。

  一、异议提出

  异议的提出者是史学家方诗铭先生。他在《论三国人物》一书中指出,陶谦病危之际的遗命——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乃是出自糜竺、陈登等人的伪造,他本人恐怕并没有将徐州托付给刘备的意图。

  他给的理由如下:

  其一,根据《三国志?陶谦传》的记载,陶谦对徐州名士非常疏远。典型的事件,便是排斥以忠直著称的徐州名士广陵太守赵昱。

  从中可以看出,陶谦作为外来人士,与本地士族势力斗争不断,双方彼此排斥。只是因为手里掌控着一支来自家乡丹阳的精兵,陶谦才能维持住在徐州的统治。

  糜竺、陈登都是徐州本地豪族势力,陶谦虽然任用他们为官,但不会把他们真正视为自己的心腹。但蹊跷的是,传达陶谦让位遗命的却恰恰是糜竺这个徐州人,而非陶谦的亲信——丹阳势力的代表如中郎将许耽等人,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怀疑。

  其后,许耽等丹阳势力趁着刘备外出迎战袁术之时,勾连吕布,里应外合拿下了徐州,进而使得刘备成了丧家之犬,这样的行为又进一步加深了我们的怀疑,而这些人恐怕正是因为不满糜竺等人伪造遗命才投降的吕布。

  其二,刘备入主徐州以后,糜竺与他的关系非比寻常。当刘备取得益州后,糜竺的官职是安汉将军,其地位甚至在诸葛亮的军师将军之上。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然而,纵观历史,糜竺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劳。既无显著功劳却居这样的高位,按理是不可能的。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对于刘备担任徐州牧一职,他立有大功。这大功极有可便即是伪造陶谦遗命。

  其三,曹操讨伐陶谦一共两次。第一次,陶谦是独自迎战,但遭遇惨败,不过曹操因为粮草不济而暂时退兵。第二次,刘备加入战局,但仍是惨败,当时的陶谦已经打算放弃徐州而跑回自己老家丹阳了。

  幸好此时曹操后方起火——陈留太守张邈联合吕布攻取了兖州,这迫使曹操不得不回家灭火。如果不是因为出现这一意外,徐州恐怕早已是曹操的囊中之物了。由此可知,刘备并非曹操对手。

  既然如此,所谓的遗命——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不是很蹊跷吗?也就是说,陶谦将徐州托付给刘备的前提很难成立。

  由以上三点可以看出,陶谦让徐州一事的确有很多疑点。那么,真的如同方诗铭先生所言,整个事件其实是个阴谋吗?

  二、论点分析

  我们先一一分析方先生的论点,然后再做结论。

  先说第一个论点。方诗铭根据《三国志?陶谦传》中赵昱事件的记载,推论出陶谦与徐州本土豪族之间的矛盾,进而推断出糜竺并非陶谦的亲信,最终由此得出结论——糜竺传递的遗命属于伪造。

  但这种论证其实有些薄弱。

  一则,被疏远的赵昱乃是被陶谦煞费苦心给逼出来的。陶谦最初征辟赵昱做别驾从事,他推辞不肯,后来又派人再次请他,仍不肯。直到最后用刑罚胁迫,他才勉强答应做了官。

  赵昱被委任的官职是广陵太守,太守为两千石的高官,广陵更是徐州辖区内数一数二的膏腴之地,陶谦如此对待赵昱,怎么能说是有意疏远呢?

  更进一步地,即便说赵昱是被陶谦所疏远,但我们怎么能由一个人地位的变迁而推断出陶谦势力和徐州本土豪族之间彼此对立呢?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二则,糜竺的职务是别驾从事,这个职务是刺史或州牧的私人属官。而州牧的属官,最重要的就是别驾和治中。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去邀请刘备入蜀。不过,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切都是他手下别驾张松和法正的阴谋。

  法正到荆州后,向刘备献计取益州,他这样劝谏:张松是刘璋的股肱之臣,由他在内响应,取益州,易如反掌。由此可知,别驾地位相当重要。如果糜竺不是陶谦的亲信,陶谦怎么会让糜竺担任这么重要的职务呢?

  所以,方诗铭的第一点推论并不成立。

  再说第二点,即糜竺官职问题。

  其实,对于刘备来说,无论是否有伪造遗命事件,糜竺都有很大功劳。首先,糜竺是最早投靠刘备的徐州豪强,对于他在徐州站稳脚跟,糜竺的支持至关重要。

  随后,吕布趁刘备迎战袁术而袭占了徐州,使得刘备失去了大本营,进而陷入非常困窘的地步。

  史书记载,失去下邳后,刘备屯军广陵,但不久便粮草不济,士兵相继离散。而此时,糜竺又挺身而出,不仅将妹妹嫁给刘备,而且还捐献财产、家奴,帮助刘备渡过了最危险的境地。

  有着这样的交情,刘备日后给他一个安汉将军的高位,恐怕并不为过。更何况,这个安汉将军只是一个名誉上的高官罢了,糜竺并没有太多的实权。

  所以,第二个论点也并不充分。

  最后说第三点。刘备迎战过曹操,但也战败,因而那句“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貌似很难成立。然而,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还原一下陶谦当时的境遇。

  三、三种选择

  病逝前,陶谦有三种选择,第一,把徐州交给自己的儿子;第二,把徐州交给临近的袁术,他是自己的盟友;第三,把徐州交给刘备。

  哪一个最优呢?

  曹操两次进攻徐州,在曹军的攻势下,徐州军力全是不堪一击,这种情形让陶谦意识到,仅仅依靠内部的力量是无法保证徐州的安全的。自己抵抗不了曹操,自己的儿子恐怕同样如此。

  因此,在当下的境遇中,子承父业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那么交给袁术呢——毕竟袁术名声远超刘备,而且双方还是联盟关系?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一则,当曹操两次大规模进攻徐州时,袁术都没有发兵援助。这无疑使得陶谦对其大为失望,彼此的联盟关系也名存实亡。

  于是,便有了陶谦上表刘备为豫州刺史的举动。要知道,豫州原本被袁术视为自己的地盘。

  二则,当时徐州内部很多人对袁术大为轻视,如名士孔融说袁术为“冢中枯骨,不足为惧”,他们都非常反对袁术接管徐州。陶谦自然要考虑这股势力的态度。

  三则,初平四年,袁术刚刚大败给曹操,双方关系非常紧张。这一方面使得陶谦对袁术的能力非常怀疑,另一方面,陶谦也明白,如果把徐州交给曹操,后者一有机会肯定会再次东征徐州,而以袁术的能力,他很难守住。

  四则,袁术和袁绍虽是兄弟,但彼此对立,关系非常紧张。一旦袁术占据徐州,袁绍难免要插手进来。到了那时,要守徐州更是难上加难。

  正是在上述种种因素的作用下,陶谦放弃了托付袁术这一选项。

  最后还剩一个刘备,这个选择是好是坏呢?

  首先,在陶谦最困难的时刻,是刘备挺身而出积极率军救援的,雪中送炭的行为无疑会使得陶谦对刘备有很大好感和信任度。

  其次,徐州部分势力大力支持刘备,如别驾糜竺、下邳陈登、大名士孔融等。虽然也有不少人反对,但他们提不出更好的替代方案。

  最后,刘备与北方的公孙瓒关系密切,并且他不像袁术那样与曹操、袁绍矛盾尖锐。

  由他接任,一方面可以维持与公孙瓒的联盟关系,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改善与曹操、袁绍的对立关系,甚至有可能借助袁绍的影响力来劝阻曹操向徐州的进攻。

  因为此时,袁绍不仅是曹操的盟友,而且还是他的老大哥。两者虽是同盟,但袁绍不会放任曹操做大,否则会威胁自身利益。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将徐州托付给刘备,是当时的局面下,陶谦所能想到的最优方案。所以,让徐州一事或许仍有一些疑点,但它应该不是一场阴谋。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逝。临死前,他没有立儿子为继承人,反而留下让位遗命,将徐州托付给了刘备。这样的行为,可以称得上是心胸宽广、大公无私。《三国演义》更是对此大加渲染,创造出了三让徐州的经典情节。

  以前看电视时总感觉这事太假,除了细节经不起推敲以外,一个根本的疑点是,历史上所谓的禅让要么都是骗局,要么就是试探,哪里会有人真的会心甘情愿地放弃至高无上的权力呢?

  其实,针对这件事,早就有史学家提出了质疑,认为“让徐州”一事极有可能是个阴谋。

  一、异议提出

  异议的提出者是史学家方诗铭先生。他在《论三国人物》一书中指出,陶谦病危之际的遗命——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乃是出自糜竺、陈登等人的伪造,他本人恐怕并没有将徐州托付给刘备的意图。

  他给的理由如下:

  其一,根据《三国志?陶谦传》的记载,陶谦对徐州名士非常疏远。典型的事件,便是排斥以忠直著称的徐州名士广陵太守赵昱。

  从中可以看出,陶谦作为外来人士,与本地士族势力斗争不断,双方彼此排斥。只是因为手里掌控着一支来自家乡丹阳的精兵,陶谦才能维持住在徐州的统治。

  糜竺、陈登都是徐州本地豪族势力,陶谦虽然任用他们为官,但不会把他们真正视为自己的心腹。但蹊跷的是,传达陶谦让位遗命的却恰恰是糜竺这个徐州人,而非陶谦的亲信——丹阳势力的代表如中郎将许耽等人,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怀疑。

  其后,许耽等丹阳势力趁着刘备外出迎战袁术之时,勾连吕布,里应外合拿下了徐州,进而使得刘备成了丧家之犬,这样的行为又进一步加深了我们的怀疑,而这些人恐怕正是因为不满糜竺等人伪造遗命才投降的吕布。

  其二,刘备入主徐州以后,糜竺与他的关系非比寻常。当刘备取得益州后,糜竺的官职是安汉将军,其地位甚至在诸葛亮的军师将军之上。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