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为啥保不住杨贵妃小命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唐朝的历史有哪些比较重要的节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李隆基为啥保不住杨贵妃小命

  话说解决掉祸国殃民的杨国忠之后,将士们还感觉意犹未尽,因为大家知道杨贵妃不死,以后可能被秋后算账,死的或许就是他们,所以就一起盘桓在驿门外,和皇帝对峙着,不肯离开。此时,李隆基也意识到了点什么,于是又让高力士去问话,了解将士们不愿走的深层原因,以便尽快解决问题。

  “杨国忠谋反被诛以谢天下(原本杨国忠与胡人谋反也是“莫须有”罪名而已),作为反革命亲属的杨贵妃也已经不适合再侍奉陛下,愿陛下能够为了社稷忍痛割爱,处死杨贵妃,这也是大家的一致要求。”陈玄礼不亢不卑地答道。

  “大家少安毋躁,这件事由我自行处置,我会给大家一个交待的。”李隆基尴尬地对大伙说,估计也是用了一个“拖字诀”。

  然后昏君脸色阴郁地又入驿站,拄着拐杖侧首而立,落落寡合很不爽的样子,看来这帮崽子是立心要和朕过不去了,朕千辛万苦才和杨美人走在一起情比金坚,甜美日子还没有过够,你们就要索了俺的心肝宝贝的命,眼里还有我这个一国之君吗?这不是反了吗?你们的行为和安禄山有什么两样?这事绝对没门,除非是我死了,李隆基越想越气,到了最后脑子是一片空白,思维短路,无法决策任何事情。

  不过事情到了这般田地,想拖也是拖不住了。过了一会儿,京兆司录参军韦谔(韦见素儿子)上前劝道:“现在是群情鼎沸众怒难犯,形势十分危急,稍有不慎就会殃及池鱼玉石俱焚,安危系于一线,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还是希望陛下明断为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也!想和稀泥博侥幸已经不行了。”这厮不知是为大伙的安危着想还是为自己的几两命豁出去了,反正一边劝说着一边不断地跪下叩头,头碰地“膨膨”作响,以至血流如注。

  即使是有人死谏,似乎李隆基那颗忠于爱情的心也没半点动摇的样子,难怪后世的文学艺术都连篇累牍地歌颂李杨的“至死不渝”的爱情,果然也不是空穴来风,至少此时的李隆基顶着“地雷阵”为亲密爱人扛着,也算是一种明证了,做皇帝做到这个份上,也算不是“薄情郎”啦。

  “朕就不明白,杨贵妃居住在戒备森严的宫中,一直陪伴朕,也不曾与外人交结,怎么能知道杨国忠会谋反呢?一人做事一人当,这和她一点关系也没有嘛。”李隆基好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好像是对高力士说话,反正是十分迷茫的款式,也不知是不是在诈傻扮蒙。

  “贵妃诚无罪,关键是将士们已经把杨国忠给千刀万剐了,而贵妃还能优哉游哉地侍奉陛下,他们怎么能够安心呢!说不定哪天她一个枕头风让你秋后算帐,那些人当然不会放过贵妃,所以希望陛下好好地权衡利弊考虑一下,两害相权取得轻,将士们睡得着觉陛下也才会安全,不然的话下面谁也不知会发生什么事情。”高力士不愧是李隆基最忠心耿耿的近侍,也是十分有政治头脑的大宦官,一切以皇帝的安危为最大取舍。

  我相信曾经沧海的李隆基不会不知道这番显浅道理,只不过是为了割舍不下的芙蓉姐姐犯迷糊甚至于是向众人撒娇而已,从这一侧面也证明了我们的艺术家皇帝果然是有平民意识的俗世爱情的。

  听到高力士这么一说,李隆基才下定决心牺牲了杨贵妃的性命以保全大局,皇帝也有无奈的时候也。

  于是李隆基命高力士把杨贵妃引到佛堂内,用一条粗牛绳活活勒死了她(关于贵妃之死有很多版本,前文已经八过,这是《资治通鉴》的死法),一代绝世美人就这样香消玉殒,成了政治的最大牺牲品,连天子老公也保不住自己的心爱女人,呜呼哀哉。关于这个,说得低俗点网络流行语点,就是没什么卵用。

  杨贵妃被高力士勒死之后,为了取信于当时的有点发疯了的将士,还被迫把尸体抬到驿站庭中当众展览并验货,证明不是皇帝弄虚作假,于是召陈玄礼等人进驿站察看尸体是否杨贵妃本人,也就是现代刑场上那种“验明正身”的况味,李隆基简直就是威风扫地也,连尊严都没了,死人嘛有什么好看的。

  参观完死人之后,陈玄礼等人连忙脱去甲胄,假意叩头谢罪,李隆基当然也得拿出皇帝的架子和度量惺惺作态地安抚鼓励一下众将们,并诏令告谕其他的军士,让他们不要再胡思乱想,安心工作,“红颜祸水”杨贵妃确实是“罪有应得”地适时死了,以后就看你们的了,失落的李隆基差点当场哭了起来。

更多唐朝历史知识欢迎继续关注本站。唐朝的历史有哪些比较重要的节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李隆基为啥保不住杨贵妃小命

  陈玄礼们得到了满意答案之后,都山呼万岁,高喊皇上英明什么的,然后拜了两拜鱼贯而出,整顿安抚一下完全情绪失控的军队,准备继续向蜀中行进。

  十五日,李隆基将要从嵬驿出发,朝臣中只有韦见素一人随行,十分落单的样子,于是就任命韦见素宝贝儿子韦谔为御史中丞(血谏还是值得也),并兼任置顿使,打点沿途事务。

  接下来,大家又为到哪避难犯了迷糊,因为去蜀地避难是死杨国忠提出的,于是将士们都说:“杨国忠谋反被杀,而他的部下亲信都在蜀中,我们去蜀地避难不是自投罗网吗?决不能去那里避难啊。”然后又有人请求去河西、陇右,有人请求去灵武,有人请求去太原,甚至还有恋家的请求回京师,不一而足,真是一样米养百样人,众口难调复杂得很。

  这可难坏了当领导的李隆基,原本李隆基首选的避难之地就是蜀中,不料又发生了杨家兄妹齐齐被杀的恐怖事情,因恐违众心,所以选择沉默是金,其实他老人家也知道,自从失去京师失去对时局的有效控制逃亡以来,自己的话早已没多少人愿意听,此一时彼一时也。

  此时,新官上任三把火的韦谔又趁机劝说:“大家静一静,我相信大家的话都有一定道理,不过如果要返回京城,没有足够的军力根本不能抵御叛军的进攻。目前我们兵力单薄,要回京师谈何容易?我提议不如暂到扶风郡一避,以后再慢慢考虑去向。”

  李隆基也没有什么好主意,于是在征求大家都同意去扶风避难后,就这样定了下来。然而等到要出发时,当地的老百姓居然拦住李隆基的马头让他留下,激动地说:“森严雄壮美轮美奂的宫殿是陛下的家业,宏伟的皇家陵园是陛下先人的葬地,现在都要舍弃不顾,到哪里才是陛下的乐土呢?”

  听到老百姓们的诉求,也算是言之有理,句句点中了他的样子,难道我真是要沦落到做“败家子”的地步?

  李隆基骑在马上踱来踱去停留了一段很长的时间,不过想起自己手中没有精兵强将,根本和强大的叛军对抗也是以卵击石而已,不会改变得了什么,还可能输掉了最后的一点尊严,所以最终还是“义无反顾”地违背老百姓的意愿走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不过李隆基还是命太子留在后面安抚这些父老乡亲算是有个交待的样子。

  于是,父老乡亲们就对太子说:“皇上既然贪生怕死不愿意留下来,我们却愿意率领子弟跟随太子殿下向东讨伐安禄山叛军,克复京师,收复大唐大好河山。因为如果太子殿下也和皇上一起逃向蜀中,那么还能盼谁来为中原的老百姓当家作主呢?”

  不大一会儿,就有数千人自动自觉聚集到太子李亨跟前,要求跟随他闹革命,把胡人赶出中原。

  原本这也是一种好建议,不过基本上也是没有多大决断力的太子怕逆了皇帝父亲之意,惹他老人家不开心,于是吞吞吐吐地说道:“父皇历尽艰险,跑了大老远出来避难,我作为皇储怎么忍心弃他不顾不留在他身边呢!这是不孝顺的行为,即使是大家说得对,我要跟大家一起留下,按理说也应该和父皇道别以后再留下来,所以我还是想回去和父皇商议一下,然后听候他老人家的吩咐才行。”

  太子说着说着居然大哭起来,涕泪横流的凄凉样,也不知是不是故意扮猪吃老虎还是什么的(其实太子早就另有所图),反正他要扮孝子想回马西行,追随李隆基的脚步。此时太子的颇为骁勇的儿子建宁王和太子最得力的贴身宦官李辅国还真是有点急了,于是拉着太子的马笼头劝谏道:“安禄山举兵反唐,进犯长安,以至生灵涂炭国家四分五裂,现在大家都心向大唐,甘愿为国捐躯,如果不顺从民意,怎么能够收复大唐大好河山呢!现在殿下随皇上入蜀避难,如果安史叛军焚毁了通向蜀中的栈道,回救无望,那么中原沃土就拱手送予安禄山了,这个也太愚蠢啦。到那时,人心思变,想再聚拢人气就难上加难了,失去了民心,想要再有所作为,恐怕也是不大可能的事情,大唐也会彻底没救了,人心向背确实是势不可挡也。现在不如先收聚西北边地的散兵游勇,然后与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的兵力会合,与之合力东讨叛军,收复两京,平定四海,挽狂澜于既倒,使大唐帝业得以延续,然后再打扫宫殿迎回皇上返京师,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孝顺吗!目前国难当头又何必作儿女情长之态呢!这未免太迂腐了吧?”太子的另一个儿子广平王也劝太子留下来。再加上父老乡亲们都死命地拦住太子的马头,生怕他飞了的样子,也使他无法前行。

更多唐朝历史知识欢迎继续关注本站。唐朝的历史有哪些比较重要的节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李隆基为啥保不住杨贵妃小命

  也正是这一拦,使太子李亨留了下来,从此开辟了大唐复国的新道路,他本人也成了大唐抗战的新中心(其实很多人都猜想是一出“苦肉戏”),从此大唐将士们在新的领导核心的英明领导下从胜利走向胜利,大唐的八年抗战也最终取得了完全胜利,有人甚至认为这正是“马嵬之变”的最积极意义,类似于决定政治路线的重大历史事件,硬比喻的话,可以算是大唐的“遵义会议”吧。

  于是太子就让广平王十万火急驰马去报告李隆基,并一五一十详细说出了要分兵的理由。

  当时,李隆基骑在马上等太子来汇合一起往蜀地,左等右等也不见赶上来,就预感到了要发生点什么大事了,于是就派人去打听一下情况,探马回来报告说太子决意留下要分兵,李隆基早就想到这事迟早会发生,时间问题而已,于是仰天大笑一声,说:“这真乃天意也!”看来是太子集团早就预谋的事情,想阻止也来不及,可能还会发生第二次兵变,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儿子也大了翅膀也硬了,跟着自己也不见得就有什么大作为,就让他自己去闯荡江湖啦,或许能闯出一点名堂也是大唐的福音了,好过大家一起等死,反正是好是坏都是他自己选择的,就别怪别人了。

  这正应了那句老话: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总之,在儿子提出“分家”诉求之后,一辈子在政坛打滚的聪明李隆基,就敏锐地知道了自己基本上处于了半退休状态,基本没有他什么事了。

  大唐政坛是需要这班有冲劲的新人来挑大梁了,估计不久的将来,自己就能完全退出政治舞台甚至于历史舞台,造成这种兵荒马乱的局面,自己又回天无力,只能随大流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连维持现状的本事都没有,也只能让儿子上了,撞运也不错啦。

  于是,李隆基毅然从后军中分出二千人马,再加上一批最好的飞厩马,分给太子作为打天下的最初“筹码”和家底,并告谕将士说:“难得太子深明大义能为国分忧,也祝愿太子能够继承我们大唐的衣钵和帝业并把之发扬光大,希望诸位好好辅佐他,早日完成光复大业。”这个也算是不正式的退位禅让声明了,然后李隆基又语重心长地告谕自己的宝贝儿子说:“希望吾儿励精图治从善如流,不要让我和大家失望。据我所知,西北边境地区的各族胡人都对大唐存有一份感恩的心,因为我一直待他们十分好十分厚道,你也一定能用得上这支光复力量的。”太子听了父亲的一番肺腑之言,立马向南号叫哭泣,十分失落伤心的样子。李隆基又派人把东宫中的美丽宫女送给太子,做完这些事后,才宣旨说要正式传位给太子,当然太子又是谦让一番,坚决不接受的样子,以免让人家以为是自己趁火打劫逼父亲退位也。

  其实,应该说很久以前李隆基就已经想让位了,李隆基曾想内禅给太子,因为杨国忠怕失去实权,才撺掇杨贵妃阻止了皇帝的禅让。

  十七日,皇帝逃亡团抵达了岐山县,原以为能歇歇脚补充点能量了,不料此时却有人传言说叛军的前锋就要追上了,吓得大家又马不停蹄继续赶路,直到晚上才宿于扶风郡。

  这样如无根浮萍般无厘头漂移,也不知前面等待自己的是什么险况,难免使一些意志薄弱的人灰心丧气,这苦日子几时才能熬到头啊,于是随从保驾的一些将士密谋反水,想另谋出路,所以经常口出恶言甚至谩骂连天,把气撒在昏君头上,就连大将军陈玄礼也无力控制,李隆基听到将士们出言不逊当然十分担忧,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来平抑将士们的怨气,谁叫自己成了“亡国之君”了呢,也只能是忍气吞声马死下地行了。

  其时,适逢成都方面进贡给朝廷的春织丝绸十余万匹运到了扶风郡,大发了一笔,手里有余财人也精神了很多,简直就是救命稻草也,于是李隆基命令把这些美丽丝绸全部摆放在庭中,并立马召来跟随他逃亡的将士开个小会,然后在殿前的台阶上带着哀怨的口吻对他们说:“朕这些年来由于年事已高老糊涂了,致使任人失察朝纲混乱,造成了贼首安禄山有机可乘顺势举兵反唐,以致于让大家流离失所有家不能归,朕也不得不远赴蜀地避难,躲避战乱,对此深表歉意。朕知道大家仓促之间跟随出来,甚至来不及与自己的父母妻儿告别,千里迢迢艰难跋涉到了这里,那份苦大家不说朕也完全明白,无国何以为家,愧对我的子民也。我知道此番去蜀中的道路十分艰险遥远,而且那里地方狭小,衣食住行都大有问题,难以供应如此之多的逃难大部队,所以现在为了大家的生路,我允许大家自谋生路各奔前程,朕与儿子、孙子及侍奉的宦官继续前往蜀中,相信这些人也足以保朕到达目的地啦。在这分别之际,朕也没有什么好东西分给大家做盘缠,你们就把这些丝绸分掉作为路费吧。你们回家之后,如果见到自己的父母以及京师的老百姓,请代朕向他们问好,让他们多多保重身体!朕能做的也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了。”说着说着李隆基不禁老泪纵横,那个惨啊,李隆基这个被宠坏的老男孩玩起悲情牌耍起赖来还是蛮有一套的。

更多唐朝历史知识欢迎继续关注本站。唐朝的历史有哪些比较重要的节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李隆基为啥保不住杨贵妃小命

  将士们听完李隆基的这番肺腑之言,感动啊,于是全都哭了,包括那些牢骚满腹的人们,因为皇帝这番话也太煽情了,大家也感觉天子太可怜,早就忘记了他的错准备原谅他也,同情弱者的心基本上大家都有。

  于是大家争着说:“我们愿意生死相随,死不足惜,永无二心!”李隆基趁热打铁说道:“去留问题悉听尊便。”从此那些怨怼言语便少了下来。

  经李隆基此种巧夺天工的“苦肉戏”一折腾,大家基本上能少安毋躁听天子的话了,于是继续逃往蜀地。十八日,李隆基任命剑南节度留后崔圆为剑南节度副大使。十九日,李隆基一行从扶风出发,二十日到达散关,把护卫的士兵分为六军,派颍王先往剑南,寿王李瑁等分率六军随后。二十五日,李隆基到达河池郡,蜀郡长史崔圆持表书前来迎接天子一行,还兴奋地介绍蜀地是天府之国,富饶美丽,粮食充足,兵强马壮,一定能给皇上一个安定舒适之所。李隆基经过食不裹腹的逃亡生涯之后听到有如此的神仙之地,非常高兴,当天就任命崔圆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大耍封官许愿的手腕,反正是大家皆大欢喜也。

更多唐朝历史知识欢迎继续关注本站。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