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三分,群雄并起,蜀有“卧龙先生”孔明,吴有“周郎”周公瑾,唯魏国之智鲜有人知,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功奠定了曹操之霸业。又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他正是王佐之才——荀?。
荀?却见袁绍“终不能成大事”,来投曹操,曹操大悦,云:“吾之子房也。”他视荀?如张良,言听计从。荀?视其为明主,鞠躬尽粹。力保兖州,为劝说郭贡只身赴会;奉迎天子,为魏的强大奠定了一个合乎礼法规范的基础。官渡之战,风云际会,一百许里,一纸书信,那谋胜,度胜,武胜,德胜的纵论,剖析形势,入木三分,使曹操坚定了信心,打消了撤军的念头,并最终赢得了胜利。荀?从曹操身上看到了实现荡平四海,一统九州,纵横天下这一夙愿的希望。
史笔如铁,而《三国志》、《三国演义》等等有关于荀?的正史又或是野史都未对他有所微词。孔子云:“智者要水,仁者要山。”而君如山般稳重,如水般灵动,难怪后人将“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这对士族男子最高的赞美赠给他。他宛如一朵静静绽放的兰花,虽不言语,而其香自远。
&
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nbsp; ……侍中荀?曰:“不可。丞相本兴义兵,匡扶汉室,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闻言,勃然变色。董昭曰:“岂可以一人而阻众望?”遂上表请尊操为魏公,加九锡。荀?叹曰:“吾不想今日见此事!”操闻,深恨之,以为不助己也。建安十七年冬十月,曹操兴兵下江南,就命荀?同行。?已知操有杀己之心,托病止于寿春。忽曹操使人送饮食一盒至。盒上有操亲笔封记。开盒视之,并无一物。?会其意,遂服毒而亡。年五十岁。后人有诗叹曰:“文若才华天下闻,可怜失足在权门。后人休把留侯比,临没无颜见汉君。”其子荀恽,发哀书报曹操。操甚懊悔,命厚葬之,谥曰敬侯。荀?操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劳一生,算无遗策,却没料到,他成就了一代枭雄,而非他起初所想的一个救世英雄。那熏香的青烟缕缕飘散在历史长河里,那一个意气风发的绝世之才也形如枯槁,心灰意冷的走了。但即使在生命之灯燃尽之时,仍然是为曹操铺平了前路。东晋。王导:“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
荀?如文人一般,香远益清,谦谦君子。温婉儒雅。《典略》中有云:“?折节下士,坐不累席。其在台阁,不以私欲挠意。 ”我不愿让他与何人比较,他也从未拿自己与人作比,他便是他,荀?便是荀?。
PS:荀?爱好香薰,此后文人雅士也皆以香薰作为体现自己儒雅的方式之一。
后记:可能是孔明的惊艳已经缠绕我缠绕的太久了,渐渐的对这位在三国演义中如同神一般的人物疏远了。荀?为人臣的尽责,滴水不漏让我所敬佩,可能真是印证的“伴君如伴虎”,荀?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智者却心甘情愿的因曹操而自杀,可能这正是曹操的枭雄本色,又或许是荀?高尚的节操让他甘愿就这样奉献了一生,然后最后一次执行曹操的命令罢。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也许是宿命,注定了荀?这最后一次尽忠,最后一次善解曹操之意。
轻衣远逝余香犹绕座,
颍川自古奇士多。
白骨蔽野千里苍茫色,
天下欲与明主托。
群雄逐鹿九州剑光朔,
江山社稷共相诺。
年少风华当时号王佐,
千里胜负决帷幄。
鏖兵急,传烽火。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