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将八阵图描绘得神乎其神,说是诸葛亮在刘备失败的路途中,摆下一个石头阵,当陆逊率领东吴追兵追赶惶惶逃命时误入阵中,一霎时石头飞起,打得吴军抱头鼠窜。多亏了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到来,才将陆逊以及吴军从八阵图领出,否则会死无葬身之地。
其实在之前之后,已经有了神化八阵图记载。《诸葛亮集?遗迹篇》中,关于八阵图有以下记载:李膺《益州记》说,“稚子阙北五里有武侯八阵图”。郦道元《水经注》说,“定军山有亮八阵图”。《元和志》中说,“在新都县北十九里”有八阵图。《寰宇记》说,“奉节县,本汉鱼腹县,八阵图在西南七里”。《兴元志》说,西县有武侯八阵图……
《荆州图副》对八阵图记述得最为详细,说是“聚细石为之,各高五丈,广十围,历然棋布,纵横相当,中间相去九尺,正中开南北巷,巷悉广五尺,凡六十四聚,又有二十四聚,作两层,在其后,皆统为十二聚”。显然,后人将八阵图理解成石垒之类的物体。石头阵果能御敌么?纯粹是天方夜谭!把石头摆成一座山,还可以开辟出道路;把石头垒成一座迷宫,对方也能绕过去,不过是多走了几步而已。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八阵图有过精确的表述:第三次“北伐失败后回到勉县,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阵势排练成,诸葛亮志得意满地说道:“八阵即成,自今行师,庶不复败矣”(见郦道元《水经注》)。在这里,所谓的八阵图已经说清楚,它是守势战阵,是将兵力排列成一种左顾右盼、相互驰援、提防敌人冲锋突击的防守阵势,正如《易经?师卦》第四爻爻辞所说:“师左次,无咎”。即在不能进攻时,将部队依山傍水依照有利原则展开布防,不让敌人轻易能进攻得手的布兵排阵。
然而,诸葛亮将八阵图作用估计的过高,在准备了近一年,公元232年,诸葛亮进行第四次“北伐”,进攻目标与第一次相同,依然选定甘肃中部的祁山。在包围祁山之后,诸葛亮招降鲜卑族上层分子柯比能出兵相助,柯比能发兵至故北地石城响应。
曹魏防地上?吃紧,大司马曹真适逢有病,司马懿统率车骑将军张嗔、后将军费曜、征蜀将军戴凌等部前往驰援。诸葛亮获得曹魏大军将至的情报,知道遇到了劲敌,遂命军队抢收当地民众的小麦,以解决西蜀军队一直存在的粮食困扰,准备同魏军持久作战。司马懿分析:“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割)麦。”(见《晋书?宣帝纪》)
料定诸葛亮没有突袭上?和围点打援的奇谋,于是,曹军轻装简骑昼夜兼行,在蜀军未能抢足粮食之前赶到上?。
曹魏大军不顾疲劳昼夜兼行,正为蜀军提供了反客为主、以逸待劳的机会。然而诸葛亮没有利用,不敢据渭水北岸主动迎敌,而将军队撤到渭水南岸,摆下凭险固守,从而为司马懿长驱直入提供了机会。司马懿一直追到汉阳,与蜀军相遇,派出牛金以轻骑诱敌。刚一接战,诸葛亮立即撤退。曹军直追到祁山,诸葛亮扼据南北二山,统帅部驻扎卤城,摆下八阵图采取守势,并截流断水作为重围,这就把冠冕堂皇的“北伐”旗号彻底撕碎。既然一遇强敌就保持守势,何不固守汉中以逸待劳?又何须劳师动众、虚耗国力出师“北伐”?
既名北伐,就应有打大仗,打硬仗,决战千里的准备,可惜诸葛亮没有!司马懿并没有因为蜀军保城固守,更没有因为蜀兵摆下八阵图就此打住,而是挥军进攻,直到攻破重围。卤城将破时,诸葛亮在天色未明中破围逃出。追击中,司马懿大破蜀军,斩首和俘获万余人
泛舟绝迹,登峨眉之巅,
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
从仙人做逍遥游。。诸葛亮演练已成的八阵图,却成了赵括的纸上谈兵。诚如正想瞌睡时,忽然有人送来了枕头。由于秋雨绵绵,后方粮食难以输送,负责后勤的李严派部下狐忠、成喻传来刘禅口谕令其班师,诸葛亮立即撤退。撤退中,预设埋伏阻击曹魏尾追部队。张嗔是曹魏宿将,以能征惯战著称,在诸葛亮突围逃跑后,率部尾追,追到青封木门道。大概是因地形开阔,对大路两边的两座馒头状小山不甚为意,遭遇山背后西蜀伏兵的突袭,张嗔被蜀军射杀,这次尾追方告结束。
对这次“北伐”,陈寿在《三国志》中,只字不提诸葛亮狼狈逃窜和西蜀军队的万余人被歼或投降的损失,不提纸上谈兵、毫无使用意义的八阵图,而将射杀张嗔作为第四次“北伐”的点辍花絮,其用心亦算良苦。
让人深思的是,诸葛亮之后,兴势之战中,费掉没有摆出八阵图抵御曹爽的入侵,姜维九伐中原时,没有摆过八阵图,诸葛瞻绵竹御敌中,也没有摆下八阵图。如果八阵图无敌天下,诸葛亮的传人们,能轻易抛弃诸葛亮的创造吗?这可是兵法至要呀!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