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前期,蜀汉一时也存在不少英才,但是翻开《蜀志·刘彭廖李刘魏杨传》,就替其中的几位感到叹惜了,今天就说说彭岭吧,谈到彭岭之死,总是会有不少人指责马超卖友求荣和诸葛机的心机导致的,枉费好友的信任,先抛开马超不谈,关于彭岭三国志的描述大致是这样的:
彭岭字永年,广汉人。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姿性骄傲,多所轻忽。刘璋时代岭仕州,为众人所谤毁于州牧刘璋,璋髡钳岭为徒隶。刘备入川,岭往见庞统,统大善之,而法正宿自知岭,遂并致之先主。先主亦以为奇,数令岭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奉使称意,识遇日加。成都既定,先主领益州牧,拔岭为治中从事。岭起徒步,一朝处州人之上,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诸葛亮虽外接待岭,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岭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岭行事,意以稍疏,左迁岭为江阳太守。
由此处可以看出彭岭却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刘备平定益州任命其为治中从事,从“徒隶”到处州人之上,有刘备对其才能的认可和赏识,也有庞统、法正的推荐,彭岭得以一朝处州人之上。
但是人才英雄都有英雄病,彭岭的就表现得特别突出。彭岭这个人非常不善于团结周围的同僚,性格上有明显的缺陷。他完全没有接受在刘璋处获罪的教训。早期便因瞧不起大多数人,因此和同僚的关系搞的很僵,以致于被人谤毁而获最罪,而且还是被众人所谤毁,而并没有人说他是被某个人所诬陷。估计他是并没有什么大罪,应该是不论同僚还是上司的优点缺点他都随意的胡言乱语(当然可能有很多说的确实是实话,但也因为是实话而更显得言语刻薄),激起了民愤,大家一起去刘璋处告状,所谓众怒难犯,于是彭岭遂被髡钳为徒隶。
彭岭这样的性格在刘备入川之前就已经让他吃到苦头,受到刘备重用后,在一朝得志后就“形色嚣然&rdquo
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 ----罗贯中
;,更加目中泛舟绝迹,登峨眉之巅,从仙人做逍遥游。
无人,表现又是完完全全的一个小人得志的嘴脸。最终由于诸葛亮的不见待,彭岭被左迁为江阳太守。按照彭岭的性格,他自然对这样的安排极为不满。首先,彭岭在任上并没有太多过错,不外乎平时过于自大。其次,彭岭与其后的廖立有相同的一点,都认为自己有经天纬地之才,必须是庙堂之臣才能尽其器用。不过彭岭可能没有体会到刘备的好意,江阳临近江州,虽然是小郡,但也不算太差。将彭岭外调,可能有让他思过的意思。
不过彭岭完全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这次左迁,他因为愤愤不平想找人发泄,于是想到了刚刚归顺刘备不久的马超。
彭岭是成都广汉人,马超是右扶风茂陵人。在彭岭被左迁前,马超刚刚成为刘备集团的一员,两个人都是刘备集团的新人,但政治地位都不低。按道理,彭岭和马超并不熟悉,平时的接触最多是工作接触,彭岭为何惟独找马超倾诉,而不找其他人?
这其中可以发现几个原因。首先在益州的刘备集团中有三种成分,益州旧人、荆州势力,还有就是马超、刘巴这样的孤家寡人。彭岭不可能去找益州旧人,因为之前双方就有矛盾。荆州人也是彭岭不愿意碰的,那是刘备的核心力量,他要找的只能是马超这样有个人背景,但在刘备集团中背景有相对简单的人物。
其次,彭岭在与马超的对话中提到:“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在彭岭看来,马超归顺刘备其实是情非得以,有谋反的可能,而且马超手中有军事力量,有谋反的必要条件。所以在这两个原因的驱使下,即使彭岭和马超并非故人,彭岭还是想到去找马超倾诉。
但是彭岭没有想到的是,现在的马超已经不再是身在西凉时的马超,现在的马超已经因为流年不利而丧失了勇气:“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闻岭言大惊,默然不答。”
马超归顺刘备,还时常感觉朝不保夕,听到彭岭要他一起谋反的话,自然大吃一惊。马超的吃惊或许有另外的含义。可能当时的马超认为彭岭或许是刘备派来试探自己的人,因此对于彭岭的话,马超决定:“默然不答。”一句话不说,你就没有任何把柄可以抓,也就没有理由去除掉我。在马超看来,一个和自己并不熟悉的彭岭来找自己谈谋反的事情,十有八九是刘备派来试探自己的。
于是,马超立刻将这件事情报告给刘备,以表明自己的清白,彭岭也最终因为此事而被诛杀,死时三十七岁。马超这样做不能说是出卖朋友,因为他自己都难以断定彭岭来劝他谋反是真是假,对马超来说,既然根本没有实力造反,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把事情报告给刘备。彭岭过高的估计了马超的志向,也没有考虑到当时自己以及整个益州的政治形势。
无论是彭岭还是马超,虽然都是刚刚投靠刘备,并且投靠之前都非常落魄,但刘备待他们都不薄。彭岭从一个书佐直接成为益州牧的副手,即使被左迁为江阳太守,与彭岭之前在刘璋手下得到的待遇还是有天壤之别。马超被刘备封为平西将军,并且分出夷陵、公安的几个县来,让马超去那里做都督,驻扎自己的部队。与彭岭相比,马超更识时务。试想彭岭如果心平气和的为人处事,后期必是蜀汉的重臣,加上其年轻有为,必要川中势力的栋梁之才,最后彭岭被杀,也只能怪自己心大志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