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政权得以长存的关键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

  在三国领导人之中,魏、蜀两国的领导人都是老当益壮,世之枭雄。更兼一个雄才大略,师出有名;一个惯于作秀,善结人心。而东吴的半壁江山有一半是父辈们打出来的,有一半却是英雄相惜,互相推“荐”出来的。可三国之中魏蜀两国却先亡国,吴国成了时间最长的政权。

  很显然,在那个权力决定一切的时代,吴国君臣的举动也就显得尤为可贵了。因此,我们在一面哀叹于东吴最终还是走向灭亡的同时,一面又不能不对早期东吴君臣的心胸坦荡感到由衷敬佩。

  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习惯于把蜀国的刘备和诸葛亮当作历代君臣的不二楷模。而事实上,三国之中,没有哪一个国家如吴国一样,主明臣贤,英雄相惜。尽管《三国演义》里少有提及,没有明说。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之所以吴国能够在那个群雄竟起的当口,一再摆脱危险与困境,雄踞江东,日渐做大,并与魏、蜀成三国鼎立之势,除了与早年孙坚孙策父子苦心经营、开创基业之外,与后期的孙权独具慧眼、善

  游沟壑遭虾戏,凤入牢笼被鸟欺。

于用人有着极大的关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孙权主政的几十年里,因为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才一度让曹魏无可奈何,难以急图。

  想当年,孙权接替父兄基业,自己尚只是一个半大孩子。虽说自古英雄出少年,但在那个诸侯割据、烽烟四起的纷争年代,孙权要承继父兄基业,谋求新的发展,怎么说也都有些残酷了。毕竟,他不同于后期的曹丕和刘禅,都是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从容地抓过了执政的“权力之棒”。而孙权,却是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情况下,接替了兄长留下来的这个乱摊子。中原逐鹿,一切都未可定,稍有不慎就会有灭亡的危险。

  或许就是耳濡目染的缘故,孙权临危受命,少年老成,不仅很快从父兄早亡的阴影中走了出来,那看似稚嫩的双肩硬是扛起了重振东吴、走向复兴的重任,而且在政治上逐步走向成熟。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孙权天生具有过人的政治智慧之外,我想还应得益于早年追随孙策左右的两个重臣。这两个重臣,那就是张昭和周瑜。想孙策弥留之际曾对孙权交代过——“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从此以后,张昭和周瑜,一个管内政,一个管兵权。有了这两人的辅佐,东吴日渐兴旺。

  后来的发展,更加显示出了这个集团的难能可贵,那就是表现在孙权属下的这些臣子们身上。我们知道。在东吴的元老级人物中,除了张昭,其余包括孙权在内的大多数人都属于少壮派,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然要非周瑜莫属了。按说战争时期,国家更需要一些德高望重且有相当影响力的人来维持局面,而恰恰相反的是,吴国却是君臣皆年少,因此国家命运不可能全部依靠于老臣的支撑。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些臣子们自然就表现出了与年龄极不相符的老成持重、深谋远虑。而笼络人才、推荐人才、使用人才也就成了吴国君臣的一以贯之。

  似乎,这成为了孙权时代的一条主线。早年,周瑜追随孙策时就曾经举荐张昭,是孙策亲自登门拜访,才把张昭请了出来。而当孙策死后,周瑜又及时向孙权建议:“子布(张昭)贤达之士,足当大任。瑜不才,恐负倚托之重,愿再荐一人以辅将军。”于是,鲁肃也就在雪藏中浮出水面,成为了东吴的另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这就不容得不让人敬佩,想周瑜少年得志,大权在握,正是风光无限的时候。但为了国家大局,却能不顾自己个人得失,把有用的人才举荐给自己的君主,完全不顾及鲁肃的到来可能会危及到自己的政治地位,这是何等的气度和卓识啊。也正是有了周瑜的这次举荐,鲁肃才脱颖而出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

,也由此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最终不仅成就了孙刘联盟,更是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辉煌战果。后来,由于周瑜受伤,箭疮发作,在生命垂危之际,又及时推荐鲁肃接替了自己的大都督之位,并留下了联合刘备、共拒曹操的遗言,从而使得东吴的政治军事策略得以长久延续。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