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嶷-概况
张嶷概况
蜀荡寇将军。嶷出自孤微,而少有通壮之节。弱冠为县功曹。先主定蜀之际,山寇攻县,县长捐家逃亡,嶷冒白刃,携负夫人,夫人得免。由是显名,州召为从事。时郡内士人龚禄、姚?,当世有声名,皆与嶷友善。建兴五年,丞相亮北住汉中,广汉、绵竹山贼张慕等钞盗军资,劫掠吏民,嶷以都尉将兵讨之。拜为牙门将,属马忠,北讨汶山叛羌,南平四郡蛮夷,辄有筹画战克之功。越?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除嶷为越?太守,嶷将所领往之郡,诱以恩信,蛮夷皆服,颇来降附。嶷以功赐爵关内侯。在官三年,徙还故郡,缮治城郭,夷种男女莫不致力。郡有旧道,绝道已百馀年。嶷开通张嶷
旧道,千里肃清,复古亭驿。后主於是加嶷怃戎将军,领郡如故。在郡十五年,邦域安穆。屡乞求还,乃徵诣成都。嶷至,拜荡寇将军,慷慨壮烈,士人咸多贵之,然放荡少礼,人亦以此讥焉,是岁延熙十七年也。魏狄道长李简密书请降,卫将军姜维率嶷等因简之资以出陇西。嶷时风湿固疾,至都浸笃,扶杖然后能起。姜维之出,时论以嶷初还,股疾不能在行中,由是嶷自乞肆力中原,致身敌庭。临发,辞后主曰:“臣当值圣明,受恩过量,加以疾病在身,常恐一朝陨没,辜负荣遇。天不违原,得豫戎事。若凉州克定,臣为幌表守将;若有未捷,杀身以报。”后主慨然为之流涕。军前与魏将徐质交锋,嶷临陈陨身,然其所杀伤亦过倍。既亡,封长子瑛西乡侯,次子护雄袭爵。南土越?民夷闻嶷死,无不悲泣,为嶷立庙,四时水旱辄祀之。张嶷-传记
张嶷传记
张嶷,成年时为县功曹。刘备定蜀时山贼进攻郡县,县令弃家而逃,张嶷背负夫人,冒着白刃冲开贼围,因此扬名。建兴年间,广汉土寇作乱,其势猖獗,张嶷用设宴计,在席上亲率伏兵,斩贼首五十多人,旬日平乱。其后任马忠部下牙门将,北讨汶山羌族,南平四郡蛮夷,筹画方略,立功无数。诸葛亮平定高定后,由于蛮夷常反,越?郡守不敢住郡中。张嶷到任,恩威并施,土豪伏法,民众信服。张嶷在蜀地十五年,改善了与夷人的通商关系,使得邦域安宁。张嶷卓有见识,用“岑彭遇刺”之事谏丞相费掉,又深刻分析了东吴诸葛恪为政的隐患。当他离任回都时,夷民都拉住车轮哭泣,在归途中屡受欢迎贡奉。回成都后拜为荡寇将军。此后因魏狄道长李简请降,姜维北伐,张嶷随征;在与魏将徐质的大战中阵亡,但亦手刃多人。南土民夷闻听死讯,无不悲泣,为他立庙,四时享祭。蜀汉大将,参加诸葛亮的南征、北伐,表现活跃。後来在欲救出姜维时战死。正史中记载他平定外族,并得到他们的信任,尽力於治下安定。
张嶷-功绩
张嶷
张嶷出身自孤苦家庭,少时有胆色。建兴五年(西元227年),诸葛亮北伐,汉中、广汉、绵竹地区山贼张慕等乘机作乱,张嶷以都尉身份领兵讨伐,用计将张慕等五十余人斩首,十日内就将山贼评定,拜为牙门将。张嶷主要功绩为平定南中,南中自诸葛亮死后多次叛乱,多次杀死上任的太守,使后来的太守不敢上任,只在安定做遥控。张嶷到任后,恩威并施,不但常常给予南中人钱财,也会对叛乱份子给予惩罚,赢得南中人民的信任。张嶷驻守南中之地长达十五年,离开时南中人民依依不舍,纷纷伤心的向张嶷道别,回到成都拜为荡寇将军。
?延熙十七年(西元254年),姜维北伐,患有风湿的张嶷这时已经严重到不能走动,必须依靠拐杖站立,于是有人提议把张嶷留在后方,但是张嶷执意跟随大军北伐。出发之前,张嶷向后主上疏道:“臣得蒙主上看重,屡受恩惠,加上有病在身,时常担忧突然身亡,不能报答主上。如今总算可以随军出征,为国效劳。如果取得凉州,臣愿意担任藩镇守将;如果不能报捷,只好牺牲自己以作报答。”后主看了感动不禁流下泪来。之后在与敌将徐质的作战中,死于乱军之中。
张嶷-评价
张嶷评价
陈寿:“嶷慷慨豪烈,士人咸多贵之;然放荡少礼,人亦以此为讥焉。”“张嶷识断明果。”《三国志?张嶷传》:“嶷慷慨豪烈,士人咸多贵之;然放荡少礼,人亦以此为讥焉”、“张嶷识断明果张嶷识断明果,咸以所长,显名发迹,遇其时也。”《益州耆旧传》:张嶷仪貌辞令,不能骇人,而其策略足以入算,果烈足以立威。为臣有忠诚之节,处类有亮直之风,而动必顾典,后主深崇之。虽古之英士,何以远逾哉!
张嶷-历史还原
张嶷历史还原
张嶷和张翼在三国演义里是并称的大将,在演义里,诸葛亮遗嘱中提到过,大意是:王平、马岱、廖化、张翼、张嶷忠贞勇猛,且多年带兵打仗,经验丰富,是可以依靠的武将,隐然一个小“五虎”。对于前四个,事迹比较多,王平贡献比较大,后来作为汉中主将,抵挡了曹爽的进攻;马岱在演义里很出彩,虽然实际不怎么样;廖化张翼在蜀汉后期分别坐到了左右车骑将军,是很高级的武将了,惟独张嶷,演义里描述的少,唯一能回忆起来的台词是两次,第一次是和王平带领一千人守阳平关,跪地求饶,让诸葛亮奚落了一顿,还有就是最后死节的时候,高喊了一句革命口号,然后被乱刀砍死。其实历史上的张嶷远非如此简单,按照陈寿和裴松之的注解,在小“五虎”中,张嶷大哥的综合能力甚至可以排到第一名!甚至超过了大哥“王平”。所以陈寿并没有把他和武将列在一起,而是单独拿出来,和一般谋士一类的人列在一起:黄权、李灰这样的谋勇双全之士并垂不朽。
张嶷是武功起家的,当刘备定蜀之后,他只有二十岁,在南充县当功曹,当时四川政权更迭,各地都不安定。山贼下来攻克了南充,县太爷跑了,张嶷冒着危险冲入县衙,把夫人给背了出来,从此以后,大家都知道他很讲义气。后来被刘备聘为巴州从事。这个人非常讲义气,朋友有难他都会义不容辞的帮忙,所以当他有困难的时候,朋友也会两肋插刀,甚至陪上身家帮助他,人们觉得他象西汉初期的季布、栾布(都是慷慨重信义的豪杰)一样。
后来跟随马忠四处作战,需要注明的是,他的工作主要是针对羌族、南中(其实诸葛亮平南并没有一劳永逸,后来这里经常出事儿)等少数民族。张嶷谋勇兼备,经常以少胜多,而且用兵非常有霸气,经常事先就给敌人报信,大意类似于此——“我劝你不要抵抗,不要轻易尝试天兵的锋芒。”“你没有看到某某的下场吗?难道还要重蹈覆辙?”“别说我事先没有警告你,抵抗的后果很严重。”多数情况下,敌人都会被他这种堂堂正正的恐吓给镇住,不投降的下场一般都很惨,然后张嶷拿着新的战功继续去恐吓敌人。后来,南中一带的少数民族被张嶷这种气势给震惊了,把它尊奉为神!甚至张嶷死了以后,这个地方的人纷纷给他立庙祭祀,试问三国众将里边,有几个有这种待遇?
张嶷这个人料事如神,非常了不得。比如后来的当权者费衣,是个非常潇洒漂亮的人物,有点“雅量高致”的意思,大大咧咧,交朋友很杂,对投降的敌人采取不加警惕就接纳的态度。对于这个缺心眼儿,张嶷很头疼,多次给他写信“你现在担负这么重要的责任,怎么这么不自爱啊,要是万一被坏人行刺,可怎么得了?”费衣不听话,估计还在暗暗嘲笑张嶷小气,结果果然在某个下雪的夜晚,被魏国刺客给暗算了。
诸葛恪在孙权死后声望很高,气焰比较嚣张。张嶷马上给诸葛瞻写信,苦口婆心的说道:“你堂兄刚刚掌握大权,在吴国的根基远远没有稳固。这个时候确急躁冒进,离开皇帝,轻易的率领大军进攻魏国。如果失败了,那国内那些嫉妒他的人能放过他吗?”不知道诸葛瞻有没有把这个重要的忠告转述给诸葛恪,反正诸葛恪后来果然被灭了族。
后来张嶷死了,战死的,原因很简单——寡不敌众,这个演义和历史大概吻合。这是非常可惜的,也许蜀汉的舞台太小了,没有让这样一个光华灿烂的政治军事明星大放异彩。要让我说,如果放在魏国,他的贡献不会比满宠和贾逵低。
张嶷-张嶷与无当飞军
所谓无当飞军,是诸葛亮在征服南中后,利用当地少数民族兵源,建立的蜀汉劲旅,和刘备传统的王牌军——白耳兵,以及西凉马氏军团鼎足而三,一时瑜亮。这支军队富有特色,从部队性质上说,给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类似于法国的外籍军团,是一支职业雇佣军。蜀汉政权原来就曾经使用过三苗后裔的武陵蛮(从河南南迁,和西南夷不是一个体?雇佣军,在伐吴战争中大显身手,连猛将甘宁都死于这些蛮族手中。七擒孟获——当然只是一个象征——的战争中,诸葛亮更充分认识到了南中少数民族的英勇善战。这并不奇怪,历史上,农耕民族普遍缺乏果毅精神,而游牧,渔猎民族则往往好勇斗狠。
随着南中战争结束,恢复和平,这些剽悍的战士便陷于失业,把这样的力量留在南方,无疑是社会极大的不稳定因素。看看台湾在抗战后发生的二二八事件,带头闹事的就是从原曰军中复员的台湾籍高砂部队成员。为此,诸葛亮对此实施了一箭双雕的有利政策,就是征召少数民族战士加入蜀国政府军,而经费问题,就由当地地方豪强解决。<华阳国志>记载亮以夷多刚狠,不宾大姓豪强,乃勒令出金帛,聘策恶夷为家部曲,得多者栾世袭官。于是夷人贪货物,以兼服属于汉,成夷汉部曲,从而在当地建立带有以夷制夷性质的地方军队,当地豪强得到社会地位,遂安于蜀汉统治,出金暮兵,使少数民族得到实惠,缓和了民族矛盾。同时,这些当地失业军人变成了政府军,如同在企业中得到了股份,成为少数民族中具备向心力的核心。其组成的军队熟悉民俗,较少激发问题。后来张嶷,马忠等弹压叛乱,夷汉部曲都是主力。
如此好处,自然不能让地方独享。同时,也为了彻底避免南方割据势力死灰复燃,在诸葛亮主持下,蜀国不惜本钱,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这就是无当飞军的来历。这支军队的成员到达蜀郡以后,就成为蜀国的军户,世代为蜀国当兵为生,成为职业军人。时成都和南中的繁华不可同曰而语,南中夷族素重勇士,故每有空缺,南人必奔走而告,刺血踊跃,以此为荣。让人想起英国军队在尼泊尔招募廓尔喀营雇佣军的场面。当然,当时南方人口不多,徉柯郡两万户,建宁郡万户,朱提郡八千户,兴古郡四万户,一下子调走一万户能征惯战的世家,对当地割据势力可以算是釜底抽薪。
无当飞军是何等形象呢?他们皆身披铁甲,能翻山越岭。,善于使用弓弩和毒箭,尤其精于防守作战。因为是举家迁移,所以俗以蛮姑为舞,皆团牌辟(披)发,号啸而进。<三国演义>在七擒孟获中,把这支还没有诞生的精兵配给了当地豪帅,银冶洞洞主杨锋,固然是无稽之谈,但大体形象没有错的。如此奇装异服,风俗独特的军队进驻蜀都,肯定也带来不小的文化冲突,至少广大士族阶层一定是又好奇,又担心。为了能够给这些剽悍的战士以良好的管理,蜀汉委任治军严谨的魏国降将,巴西人(也可能是徐州沛人)王平为该军团第一任司令官。王平,字子均,识字不满十,与士卒同甘共苦,而生性谨严,训练苛刻,很少说话。这样一位既能服众,又严厉而带点儿阴沉的将军,实在是雇佣军太合适的指挥官人选了。
飞军不愧南中勇士的威名,英勇善战,在蜀汉的历次战争中都有着出色的表现。一出祁山,配属马谡部战张嗔于街亭——本来大概也因为马谡熟悉南中情况,希望他能够充分发挥这支军队的特点。。--因为马谡的失误而全军溃败,打断后的正是王平率领的飞军,一面死战,一面击鼓迷惑敌军,成功的掩护其他各部撤离战场,自己也全身而退,算是小试锋芒。
建兴九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令王平以副师屯南围,自设计围司马彝于祁山。司马懿抵挡不住,索性施展围魏驹辉的招数,派张嗔领主力大军攻打王平孤军。尽管当时王平所部无当飞军只有三千,只有魏军的二十分之一,但这些廓尔喀营式的勇士个个誓死如归,拼死抵抗,箭如飞蝗,张嗔猛攻不下,司马彝的大营却已经被诸葛亮的大军攻破了。魏军退却,无当飞军却发挥山地兵团的特点,冲出营地,反击魏军后卫,前后夹攻,魏军大溃,损甲首数千。蜀国能在和司马懿第一次对阵时,取得相当优势,无当飞军死战曹魏猛将张嗔的军团,居功厥伟。
无当飞军由于山地作战的特点,常被用于讨伐叛乱少数民族。延熙三年(公元240年),汉嘉(今四川雅安北)蛮反,蜀汉出动向宠的宿卫兵代替其前去征讨,装备不可谓不精良,结果这位性行淑均的名将却死在了少数民族叛军手中,还是无当飞军从前线调回,才控制了局面。那应该是第二代或者第三代飞军了
无当飞军的最后也极为悲壮,那是姜维九伐中原中的第八次,为了掩护主帅退却,5000飞军和末任司令官张嶷进行了最后一战,全军战死,史载\"杀敌辈之\"。以后,虽然还有飞军之名,并且在防守阳平关等战斗中有所表现,无当飞军作为一个整体,已经不复存在了。
最后补充一点,如果从血统上说,实际上飞军的成员包括两部分,南中夷族和青羌,前者包括叟,笮,炯,百璞等民族,后来成为彝族,布朗族等云南少数民族,精于射术,后者为氐羌和冉驰,自古有修筑碉楼的习惯,《华阳国志》记载了这些住在石碉中的民族夏秋如何入蜀为佣,打水井砌河堰,出售花椒苹果农副产品,冬春返回故里避寒的情形,石碉楼,记录了青羌的历史,也展示了他们善于守御的特点。
张嶷-张嶷墓
张嶷
张嶷墓,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龙江镇柏花村街道中部北侧民居之中。张嶷(194~255年),字伯岐,巴西郡南充国(今四川南部县)人。先为马忠部属,拜为牙门将。诸葛亮南抚夷越之后,张嶷出任越嵩太守。张嶷到任,恩信并举,“和”“抚”同施,蛮夷皆服。政通人和,“邦域安穆。”治理达十五年之久。后因病离任,“民夷恋慕,抉毂泣涕”。再拜为荡寇将军。公元255年,张嶷在越嵩长期生活患了风湿病,被召回成都,“扶杖然后能起”,病情十分严重。但他仍然要求上战场,讨伐魏国,“杀身以报”。“后主慨然为之流涕。”在随姜维北伐中于陇西作战时,捐躯疆场。“南土越幽民夷闻嶷死,无不悲泣,为嶷立庙,四时水旱辄汜之。”
张嶷沙场损身,战死狄道(今甘肃临洮),运回汉中,安葬在汉中褒城驿,即今汉中市汉台区龙江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尚存高大的墓冢及民国十年重立墓碑。今墓冢被村民修房造屋拓了土坏填了房基,墓碑搬运到汉中市博物馆保存。村民在挖房基时曾挖出鱼鳞纹砖墓道,经考证为张嶷墓无疑。
墓冢高10米,占地600平方米。有墓碑高80厘米,宽57厘米。碑文曰:“汉荡寇将军张嶷之墓。”刻建于1922年。
张嶷墓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2月15日原汉中市人民政府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