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简介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三国人物带来人物简介,了解更多三国历史欢迎关注故事大全三国频道

魏延-基本资料

魏延

官至: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凉州刺史汉中太守前军师
赐予假节(尚方宝剑)
相貌:面如重枣,目若朗星
性格:孤傲忠诚勇猛
相关人物:刘备诸葛亮杨仪岱王双刘表
曾效力过的势力:刘表韩玄蜀汉
子:魏容、魏昌

魏延-简明历史传记

魏延是蜀汉名将,他跟随刘备入川后表现突出,得到刘备器重,屡次被委以重任。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延作为诸

魏延(电视剧中的形象扮演者:王心海)

葛亮的左膀右臂,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魏延为人孤高,善养兵卒,勇猛过人,但是和蜀汉重臣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魏延率军欲杀杨仪,反被杨仪派马岱杀死。后魏延一门被夷灭三族。?

魏延-简明演义传记

魏延在演义中是蜀汉中后期屈指可数的勇将,他智勇双全、心高气傲,脑后长有“反骨”。长沙战役中魏延投降,此后就跟随刘备和诸葛亮征战各地。刘备死后,魏延多次参与北伐,就‘兵出子午谷’的战略方案和诸葛亮引发矛盾。诸葛亮死后,魏延纠众反叛,却被诸葛亮生前授命卧底的马岱斩杀。
魏延(三国志10中的形象)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先主为汉中王,

魏延

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出亮营十里,延梦头上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诈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掉、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

魏延脸谱

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掉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掉共作行留部分,令掉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掉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掉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

京剧中魏延的形象

(才)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魏延-千古奇冤

魏延(三国无双中的形象) 但在《三国演义》中,魏延却写成了脑后生反骨,天生就是要造反的。作为当年被刘备

魏延(三国无双中的形象)

亲手提拔上来的牙门将,魏延很快就证明自己的才能。只可惜魏延在刘备手下时间短,在诸葛亮手下时间长,我们由此发现,就在诸葛亮与司马懿在陇西拉锯般交战之际,两人手下同时都有一位出色的将军,同时在体味着某种壮志不得伸的生命状态。张嗔好在还有一个街亭大捷可供夸口,同样渴望建立战功的魏延,则几乎从诸葛亮手上领不到一点真正的机会。诸葛亮每次北伐,魏延都希望能自领一支万人大军,像当年韩信那样,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合,诸葛亮每次都加以拒绝。于是,就在张嗔私下里抱怨司马懿怕诸葛亮的同时,魏延也牢骚满腹地认为\"诸葛亮胆小\",使自己奇志难酬。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时,曾有过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即使不能一举统一大业,至少有望将长安并入蜀地。当时魏国派驻边防的安西将军夏侯?乃曹操女婿,\"素无武略\",\"又多蓄妾\",因着与魏文帝曹丕的关系才获得这一荷守一方重镇的职位。魏延看准此一机缘,遂大胆向诸葛亮提议道:\"给我五千人,自带粮草,循秦岭以东疾进,不出十日可到长安。胆怯的夏侯?见我蜀兵天降,必然仓皇而逃。曹丕若想率军亲征,最起码也得二十天,丞相已可先期到达。这样,咸阳以西可一举而定。\"今天的公论是:魏延的计划虽然冒险,但成功的可能极大,因为他对当时敌我形势及当地特殊地形的判断都是非常准确的。考虑到后来蜀国灭于魏国之手,乃是由于魏国大将邓艾采取了相似的\"奇险\"战略,诸葛亮对魏延提议的否决,便只能让我们深感遗憾了。

魏延-人物评价

陈寿: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彭岭、廖立以才拔进,李严以干局达,魏延以勇略任,杨仪以当官显,刘琰旧仕,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徐澄清:《三国演义》中“魏延脑后有反骨”这一说,为好多人所熟悉和接受。这就须从历史本来面貌来辨其真伪。这里我只就诸葛亮用人之得失和魏延之悲剧发点议论。
?综合评价:蜀汉第一忠勇名将
魏延在长沙之战中降刘备,以刘备帐下私兵身份入蜀,因战功屡获升迁,官至丞相司马、凉州剌史。
建兴五年,诸葛亮驻汉中,以魏延为督前部。魏延守汉中,以士卒严守各处关隘,使魏军不得而入。比至后来姜

魏延(三国志11中的形象)

维守汉中时,以为这种做法难以打击敌人,遂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法,结果像街亭马谡一样,并没有实现自己一厢情愿的效果,而是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建兴八年,魏延西进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被魏延大败,魏延以此升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这里说一下郭淮,郭淮以军功官至车骑将军,现在讲应该是四大元帅了,陈寿称其“方策精详,垂问秦雍”,可见一斑。他少有败仗,却被魏延大败,足见魏延的谋略了。
?此时魏延的官位,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偏偏就有个杨仪出来寻事。说起来这杨仪,那才是个背叛主子的小人,他背叛荆州剌史傅群而投关羽,关羽又把他推荐给刘备。与魏延等武将以军功加官进爵不同,杨仪获取刘备赏识,凭的是小聪明和灵活的嘴上功夫——《三国志》:“先主与语论军围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为左将军兵曹掾。及先主为汉中王,拔仪为尚书。”
一方面,扼守汉中时,魏延采取了闭守关隘不出的战法,另一方面,每次出兵,魏延都请求带兵万人,抄小道夺取潼关,就如韩信那样,以奇兵制胜,诸葛亮却总是由于谨慎而不允许。魏延因此总感叹诸葛亮过于小心,而丧失了兵家之争的先手;也感叹自己的才华用之不尽。有人因此言魏延反心久矣,其实作为“丞相司马”,建言进策本来就是他份内的事。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云:“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掉、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有人以此推断,说是诸葛亮密令诛杀魏延。其实诸葛生前很欣赏也很喜欢魏延,有所谓“凭魏延之骁勇”。况且这次北伐,魏延是前锋。前锋扎营必然前与主营,而且是在最前线与司马懿军队相持,前锋大将怎么能总是回主营?史书上也说了,诸葛亮死后是秘书长杨仪派秘书费掉去通知魏延的。
值得考究的就是“若延不从命”这一条,其实这里已经说明诸葛亮是相信魏延带兵的能力的,只是由于诸葛本身事必躬亲的态度,使得他之前总不放心别人来做大事。-----这也是他早死的原因。
所以诸葛亮本身应该也想过,他死后,杨仪等文官,在姜维的保护下回成都,而魏延则带兵继续对抗司马懿。若魏延想反,何必在发现杨仪蒙骗他之后还带兵回成都呢?而且当时两人同往成都报告对方谋反,这个时候,文官帮文官了,董允、蒋琬都怀疑魏延而相信杨仪,这也导致了刘禅的判断错误,而魏延则兵散而亡。倒是对手杨仪后来由于不得高官,而在牢骚中说出当初应该降魏。‘语掉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这或也可以反证魏延没有叛蜀。
最后,再来把魏延和蜀国其他大将比较一下:
关羽高傲,虽亲善士兵,可是却也因高傲而败亡;张飞则喜欢迁怒下属,也因此害了自己性命;赵云做护卫队长习惯了,带兵是不成的;黄忠杀夏侯渊其实也是刘备的统率下的事情,人老,又没什么谋略,一武将耳;马超,武勇超强,可惜由于家世,名声显赫,刘备不放心使用。
以此观之,刘备帐下可堪大用的大将,只有魏延。
所以,若我评三国名将,蜀国第一非延莫属!
点击分享:

猜你喜欢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