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是真的吗?今天三国频道小编就给大家来详细的剖析一下三国中的故事七擒孟获的真实性吧!希望能帮到大家哦。
史书上的“七擒七纵”没有细节
唯一有细节的,就只有第一次擒、纵。
《汉晋春秋》:(诸葛)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於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碉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
这一次,罗贯中也是写进去了的。
所以说,史书上的“七擒七纵”和演义的“七擒七纵”的相似度只有:1/7。
认真点,按照史书上来,诸葛亮另外六次是怎么做的?就目前史料来看,我们无从知晓,但是我们能用时间等因素来否定后六次的存在吗?
既然我们不知道后六次是如何发展的,那么我们能用民间传说的藤甲兵这些故事往里面填吗?然后说这不可信?
诸葛亮征南中,春天出征,秋天返回,半年时间足够有吧?打七场战斗,很困难吗?
当年段锴平羌,建宁元年春出征,打了两年,三年春班师回京,本传说他两年打了180场战斗,照这样算下来,段锴平均半年打45场战斗。所以,诸葛亮怎么就不能按照这个战斗频率作战呢?
如果书上说诸葛亮50擒50纵孟获,我肯定点反对(时间与次数不符),现在目前情况是7次,某些人怎么还点反对?
要相信科学,好吗?!我们是唯物主义者啊!
史书中七擒孟获内容补充
刘家立曰:张若筘《滇云纪略》:七擒孟获,一擒于白崖,今赵州定西岭;一擒于邓瞍豪猪洞,今邓川州;一擒于佛光塞,今浪穹县巡检司东二里;一擒于治渠山;一擒于爱甸,今顺宁府地;一擒于怒江边,今保山县、腾越州之间;一以火攻擒于山谷,即怒江之蟠蛇谷。
马谡献计与七擒七纵
《襄阳记》: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对曰:“南中恃其险阻,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
在我看来,马谡献计正是“七擒七纵”史料的佐证补充,因为两者都强调了“攻心为上”的战略方针。
虽然两者都不是正史,但史料学讲究的是互相印证,逻辑自洽。不敢说细节有没有错误,整段文字表达的大意总是一致的:南征战略以攻心为主。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七擒七纵”故事是有着史实基础的。
孟获的个人形象
大师还有开口跑偏的原因之一,就是把演义中的孟获形象异民族形象甚至光荣游戏《三国志》的人物绘像也是如此)固化了,以为孟获就是个异民族首领。
其实不然,在汉末那种重士人,把“士农工商”当成社会阶梯准则的蜀汉帝国怎么会让一个没有接受汉文化,儒家文化熏陶的异民族提拔到“御史中丞”的位置?
御史中丞在东汉帝国创立之初,就是“三独坐”之一好吧!妥妥的朝廷重臣之一啊!这可不是什么打酱油的名誉头衔啊!
光武特贼御史中丞陪司豚校尉、尚?令?同??席而坐,故京??曰“三?坐”。
孟获如果是个乡下土包子,莽夫,孙权估计笑得比上次嘲讽曹丕(拜贾诩为太尉)还厉害吧?
所以说,最合理的情况只能是:孟获从就是个汉人(或者说是传统意义上的“汉人”),而且有文化,也有地方的家族势力,很得南中民心。
大家都说马超能得胡、羌人之心,虽然他爹有一半羌人血统,谁又会说马超不是汉人呢?他的本传还不是被写成扶风马援之后!
有人会问,我就不信在蛮夷之地还会有汉人,而且还是那种有地方势力的汉人。
我就举个例子:士燮。
士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人也。其先本鲁国汶阳人,至王莽之乱,避地交州。六世至燮父赐,桓帝时为日南太守。燮少游学京师,事颍川刘子奇,治《左氏春秋》。
……
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出入鸣钟磬,备具威仪,笳箫鼓吹,车骑满道,胡人夹毂焚烧香者常有数十。妻妾乘辎葳,子弟从兵骑,当时贵重,震服百蛮,尉他不足埘也。
看到了吧,汉人大家族在地方上玩得好,做个土皇帝也不是难事。
孟获大概也就是类似士燮这样的人,把他的形象设计成一个莽夫,那是罗贯中的创作需要,与历史无关。
研究历史的人,看到“御史中丞”还不先肃然起敬,而是去喷孟获是“土寇、部落联盟首脑”,可能是对官制不熟悉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