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桥》读书笔记:大学如何阅读?
作者:王海峰
这篇文章是2008年11月写给《月桥》和《月桥》读者的。那时候的发表是印刷在《月桥》杂志上,人们只能拿着杂志传看。现在发布电子版,相信大家只要动一下手指,就会把文章看完,或者把文章发给他人。文章原标题为“阅读的经营及语言关”。
《月桥》是一片土地,几代人在其中发芽、成熟。耕耘到最后的人,定会收获与人不同的果实。看到中文系的月桥生龙活虎,觉得自己应该出些力。下面我说一下自己关于阅读的浅陋经验,如果这些话能够成为一根秸秆,有助于篝火的燃烧,便是最大的幸运。
写作是一件累人的活,能够从中感受到快乐的人,是有福的。这个人需要有足够的热情、爱心和耐力,除此以外,便是勤奋。这种勤奋便包括“阅读”的勤奋。这里的阅读,我想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针对于书本的阅读,另一个是针对于生活的“阅读”。
关于读书。第一是要读经典。经典的作品能够让人直接贴近最高级、最高尚的审美境界,有经典的标准常驻人心,阅读变得更加有效和崇高。经典一般是那些经过时间的筛选,仍然让人感觉美好而生生不息的东西。从经典的作品里,可以更加纯粹地捕捉精神和知识养料。
第二是选择篇幅。对于初学写作者,我不建议阅读太多的长篇大作,可以多留意短小的散文、小说和诗歌等。因为它短,它的技巧就相对埋藏得比较浅,表现得比较精致和集中,方便搜索和掌握。在此基础上,逐渐加大阅读量,积累语词,提高阅读速度。
第三是读书方法。首先,做好摘抄笔记,注明语出何处。这是识记层面的事情,天长日久才能见到效果。其次,记读书笔记,这很重要,实际上它是一种头脑中的再阅读和再体验,也便于翻找、比较和反思。读书笔记是将读和写结合起来的好办法。
第四是针对阅读。开始的阅读可以精细些,便于理解消化,待熟练后,可以有针对性地按照弥补自己写作不足之处的原则进行阅读。阅读的过程成为分拣的过程,完全在于阅读者的需求。
再说读生活。也可以分两个部分:一个是观察的生活,另一个是体验的生活。观察和体验有着本质的不同。很多事情我们只能观察,不能体验,或者观察就足够了解,不需体验;又有一些事情,我们只有体验了,才能知道其中的意思。开始谁都不能够做到人情练达和世事洞明,这就需要一个过程。
古人在练书法的时候,讲究身正、眼正、手正,虽说身、眼、手都正了未必能写出好字,但是惟其身、眼、手都正,才能端正其心,使得心手和一,终成大纛。这里涉及一个“意”与“行”统一的问题。书本上的阅读,能够树立人的思想观念,将书本上的“意”与生活中观察和体验的“行”结合起来,是阅读的又一个阶段。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难以达到的,但是通过一个关键的途径,即思考,是可以接近目标的。务必要使思考成为阅读的忠实朋友,彼此促进,共同提高阅读和思考的质量。
还有一个问题,是语言关。写作者的语言有一道关卡,通过了这道关卡,便可以进入更高阶段的写作。它不仅是要求文从字顺,甚至文采斐然,它更重要的是对语言的一个综合要求,从字词、语感、运思到行文,都要求逾越这道关。
这道关铺垫得踏实,以后的写作才有十足的底气,如果非要用字数来衡量这道关的高度,写作训练要写出多少个字,我以为起码是写过10万字;读书(文学作品)要达到多少本,我以为起码要超过100本
58、一颗孤独的心需要爱的滋润;一颗冰冷的心需要友谊的温暖;一颗绝望的心需要力量的托慰;一颗苍白的心需要真诚的帮助;一颗充满戒备关闭的门是多么需要真诚这一把钥匙打开呀!
。列出这样的数字实在是不得已,毕竟每个人的基础不同,阅读质量不同,这和睡眠一样,有的人睡不足八小时会精神不振,有的人睡六个小时便精神一天。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便是没有一定数量的阅读和写作训练,是无法写出优秀作品的,没有一定时间的睡眠,是无法健康生活的。看更多实用读书笔记欢迎继续关注本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