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自由》第一、二、三章读书笔记,欢迎
14.我们已于昨天过去了,只要过好今天,明天自然美丽。放弃可以说是件痛苦的事,因为对生活寄予太多的渴望,对未来秉持长久的梦想,许多东西不能割舍。但是,生活有时是低谷,深渊,过多的负重,可能加速坠落,带来精神的不堪。
阅读赏析!哺育孩子的精神胚胎:蒙氏教育观点认为,儿童从出生即拥有:精神胚胎。孩子看似弱小,但其实他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承认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要给他提供环境和条件。武志红的心理学课曾经在“自我”一章中拿出一节来讲“哺育你的精神胚胎”。解读精神胚胎的这个重要假设:每个生命的精神胚胎充分发育的话,都会成为他自己,这都会很美。
这本书的整体理念是,尊重孩子的感觉,让孩子活在你自己感觉中。破坏孩子的感觉的例子:你妈觉得你冷;你妈觉得你饿……蒙氏的教育理念,破坏了家长作为孩子“造物主”的地位,破坏了家长们的“自恋“,因为我们家长总认为:我懂得多,你懂什么,我要指导你,管教你,约束你,你要听我的。
这也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中惯用的模式。
家长把握管教的度:把管教的度限定在最低。(武志红的建议)家长们如果担心:如果让孩子为所欲为,他会不会向坏的方向发展?而人本主义认为:人性本善,孩子如果不加以过多的管束他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机械地灌输不是真正的学习:
传统机械地学习方式,P6第二自然段中所表述。智力状态来自于”外界事物不断刺激,使这些事物留在孩子的大脑中产生某种印象,这就是智力状态”。
但蒙特梭利的观点是,孩子的感觉来自内部。不需要成人年人的灌输。两者可能都会达到儿童智力成长水平,但是有本质上的差别。
孩子掌握某种技能,不是智力发展的标准。6岁前的孩子根本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习的掌握技能的方法。
想起了前几天有位家长说,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这本书的核心词汇不是“爱”,也不是“自由“,而是”感觉“。注重孩子的感觉。
P7页倒数第、二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让我想起了海伦凯勒的老师安妮?沙利文在最初引导海伦凯勒认知这个世界的方法:让没有光明,听不见的海伦凯勒感觉娃娃、水、杯子、杯子里的水等,有了这些感觉,逐渐认知了事物。这种感觉是由内而外的。
引申到绘本育儿中来:任何认知绘本,孩子单纯地看图画,看卡片,认识各种事物,并不代表他的智力增长了,他认识了更多的东西。然而,绘本认知结合真正的实物,让孩子触碰,感受,让孩子对真实的事物有所感受,才使得他内在的感觉受到了丰富的刺激。“词语捕捉住了感觉,稳固了感觉,清晰了感觉,加深了感觉,使模糊的、稍纵即逝的柑橘成为明晰的属他的对象。蒙特梭利说,这个东西叫‘智力’。智力就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
口欲期的孩子,把手放进口中认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其称之为智力的萌芽。
因此不要阻碍口欲期的孩子将书本、玩具放入口中,那是他们对世界的认知。
当婴儿将书本放入口中吸吮或者撕咬的时候,你不阻碍他的感觉,同时告诉他这是“书本“,理解和保护这种特征,一直到他长大。
保护个性:
第三章说的是创造力,但实质在说“保护个性”的问题。
现在的教育,最典型的就是上兴趣班:你学我也学,有的家长甚至不知道为什么给孩子学,就是看大家都学,自己孩子也得学。
但孩子真的感兴趣吗?真的需要吗?从众心理抹杀了孩子个性,同时我们身处的环境不容许“另类”的出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教育出太多复制品的原因。
当然,王者、天才,都是孤独的。作者:高掌柜
看更多实用读书笔记欢迎继续关注本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