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垢
王?,这个是老版的三国演义里面的写法。读音为 wang hòu 。经过我们的考证,以及目前一般都写成王垢,这个读音就扯淡了。
有一个成语叫丢卒保车
看《三国演义》时,对王垢的被杀,我总不能释怀,个中原因,可能就在于此。
王垢,同样是《三国演义》里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能留名的原因,是因为曹操向他借了一样东西来稳住军心----割下他的人头。谁都知道什么都可以借给别人,单单人头不能借,王垢虽然只是一个小人物,他也不想把自己的头借出去。但曹操不管这些,他那时需要王垢的人头,他必须割去王垢的人头才可以把一切过失都推到他身上----死人是不能为自己辩解的,曹操想怎么说就可以怎么说。在曹操看来,为了全局的胜利,牺牲一个王垢算得了什么?丢卒保车,王垢可能连个卒都算不上!杀了他就可以换来军心的稳定,这不是太应该杀了他嘛!政治家的过人之处可能正在于此,他永远知道什么是重要的,应该抓住什么,无论他让人看起来多么残忍,多么虚伪,但他偏偏就能取得成功!可是对于小人物来说,这却永远是真正的悲哀,是命运被别人掌控的悲哀。王垢,就是这一类小人物的典型,他的死再一次证实了政治的可怕,再一次写尽了小人物的悲凉,再一次揭示了强权的残暴。
当时曹操发正义之师讨伐称帝的袁术,两军在寿春对峙,由于寿春水旱连年,人皆缺食,曹操大军远路而来,粮草供给必成问题,因此袁术坚守不战,静候曹军粮尽生变。
事情果然按袁术期望的发展,曹军很快粮米告竭。于是王垢正式出场,他作为曹操的一个仓官,这时可以说是心急如焚,不知怎么应对这种缺粮现状。十七万人都在等着粮食,一天吃不上饭,会是什么样的可怕后果呢?粮米他是没有能力找来的,他只能去问曹操怎么办,他希望曹操能想出对策,度过眼下的难关。
书中是这样写的: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垢禀操曰:“兵多粮少,当如之何?”操曰:“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垢曰:“兵士倘怨,如何?”操曰:“吾自有策。”垢依命,以小斛分散。
这段对话,让王垢的形象在我们眼前站立起来。他直来直去,向曹操讨问缺粮怎么办,可见他心中的忧虑。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忠于职守的仓官。像王垢这样的人在我们现代社会比比皆是,他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会努力干好,都会让领导放心,但这样的人却往往不会讨领导欢心。王垢的行为也就决定了他的命运,他这样的人可用,但也只是可用,他不能跟领导有更近一层的亲密关系,因此曹操杀他就不会觉得可惜。
曹操是什么样的人!他早已想出了对策,只是在等待实施的时机。王垢来问,他也就圈定了实施对象,所以曹操告诉王垢可用小斛放米。王垢虽说听话厚道,但并不蠢,他马上想到这样做的后果,便问曹操“军士倘怨,如何”。他对曹操给出的对策并不放心,因为这个对策存在着明显的欺诈,肯定会引起士兵的不满,王垢想到了,也就提醒了曹操。我想这里应该用提醒一词,因为以王垢的厚道,他不可能想到曹操那时已作了杀他稳定军心的打算,他只是认为曹操可能没想到这样做会引起什么样的结果。
王垢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已勾画出一个尽职尽责的小人物,一个虑事周全的小人物。人类社会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小人物,才会不断的向前发展。我们总是说大人物改写历史,但离开了无数小人物的努力工作,大人物的思想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公允地评价小人物,公正地对待小人物,应该永远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则。 王垢虽然知道曹操的计策一定会引起军士的不满,但曹操让他去做,并给了他强心剂,他也就只能去执行了。他应该是想不到曹操的整个计策的,但我想他就是真的知道又能怎么样?他还得照样去执行,因为他的地位决定他没有别的选择!现今的社会上,又有多少人在知情的情况下做着替罪羊?不是不知道权力拥有者让自己做的事有问题,但以自己的卑微,不去做可能连生存都成了问题,有几个人在这种权势的压迫下能不动摇?不身临其境,很难体会小人物的无奈与悲哀! 王垢顺理成章地走入了陷阱,自然成了一个有价值的牺牲品,他的死换来了曹操的军心稳定,曹操也让他死了个明白,告诉他并不是因为他有罪杀他,只是因为需要杀他。对曹操来说,死个王垢,稳定了军心,值得!
王垢之死,一直具有社会标本的作用,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代社会中,又有多少准王垢!王垢的悲剧,就是强权社会中小人物永远无法摆脱的噩梦! 我们的社会向来是强者的社会,对小人物总是进行苛求,总是认为他们的悲剧是由于自身缺乏抗争精神。总是听到这样的言辞,说什么面对强权不应该逆来顺受,可是不遵守秩序的人又总是被一个社会所不容,强权会用国家机器对胆敢反抗的人进行制裁。小人物是一个社会的弱者,他们只是在社会的缝隙中挣扎,他们有什么能力赤手空拳与钢筋铁骨的权势作斗争?社会总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小人物,其实也是对强权的一种畏惧,在这种社会文化下,小人物的命运也就尤其可悲,他们既得不到物质上的支援,又得不到精神上的安慰。
悲哉,王垢!悲哉,强权社会的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