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阁寺》读书笔记:一个美与毁灭的故事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金阁寺》读书笔记:一个美与毁灭的故事

1950年7月2日,日本京都金阁寺发生了一起纵火事件,舍利殿、众多佛像以及经书被焚毁,这件事在当时的日本引起了一阵轰动,而三岛由纪夫的小说《金阁寺》也是据此而改编。

虽说改编自真实事件,但除了纵火这件事以外,全书与现实毫无关系,在讨论剧情之前,我要先说说《金阁寺》于我的印象。

年少时读过一些日本文学,对日本小说唯一的印象就是,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我无法有效地理解日本人的情感表达方式,这使我很长时间以来对日本文学过于冗长细腻的写作方式感到恐惧,我恐惧于对众人都纷纷推崇的各类文学作品无感,这让我在其中找不到归属。

但三岛由纪夫的作品让我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印象,尽管他通篇没有起伏跌宕的剧情,要说冗长,也真是冗长得过分,心理描写占据了庞大的篇幅,几乎就是主人公观察和思考的回忆录。但每个字句都能让读者充分融入其中,描写恰如其分,精确地呈现出了小说剧情中的情感和心理,读来使人忘我而跟随作者的步伐沉浸在剧情之中。

你好像进行了一次自我角色之外的旅行,脱离了自我在现实中的身份,在文字中形成了一种每个读者独属于自己的画面感,从而在心情上、感觉上与作者达到同步,这不是文学家的境界,而是艺术家的境界。

因此,于我而言,读罢《金阁寺》,并不是读罢一本书,而是经历了主人公幻灭的一生。

说罢了感受,再来说剧情。小说的主人公沟口是个天生结巴的少年,他的父亲是个偏僻小寺庙的住持(在日本,和尚是一种工作,是能够娶妻生子的)。由于自身缺陷与身份的原因,沟口有着比平常人更深的自卑感,这自卑感与他心目中的金阁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从小,沟口就经常从父亲的口中听说有关于金阁的事,金阁于他的内心,是一种脱离了现实的美,一种美好的精神寄托。直到父亲病重之际,遂将沟口带到金阁寺并托付于此,沟口见到了梦寐以求的金阁后,发现它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美,幻象的毁灭使他的人生产生了改变。

在金阁寺的生活中,沟口遇到了两个人,一个是鹤川,一个是柏木,前者象征着他世界中的光明,而后者象征着黑暗,小说通篇充斥着光明与黑暗,美与丑的冲突。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亲眼目睹母亲与外人行苟且之事、目睹了父亲对此怯懦的应对、目睹了曾经喜欢的女人慷慨赴死的一幕、目睹了金阁寺住持贪财好色的嘴脸,再加之外翻足的柏木与之讲述的丑陋的故事,这一切都与他心目中的光明和美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后来,鹤川去世,沟口心目中的光明轰然崩塌,他开始出走,回归,并计划着如何将金阁寺焚毁。在小说的最后,沟口尽管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无力,但仍然实施了他的计划,他在焚烧金阁寺的那天晚上,躺在星空中看着滚滚的浓烟和冲天的火焰,扔掉了原本想要用来自杀的刀和药,静静地点燃了一根烟,默默地想着:我要活下去。

在金阁寺被焚毁的真实事件中,当时的僧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妒忌金阁寺的美丽。毋宁说这句话是一个启发,促使三岛由纪夫写出了这篇故事。关于日本,我曾看过这样一段故事:一个美丽的女子在正当年少时选择了跳瀑布自杀,而她的理由是,青春太过短暂,要将生命留在最美的时刻。这无疑反映了一种“美到极致就要定格于此”的思想,而《金阁寺》更加极端,是“美到极致就要摧毁”。

三岛由纪夫的主人公是孤独而敏感的,作者将沟口这种沉浸在自己内心世界的病态思想以婉转柔美的描写呈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每个读者在读这本书时都能够充分感受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极端。故事写到最后,金阁寺的美已经成为沟口的矛盾之处,是他世俗人生中最大的阻碍,年少时曾目睹的种种丑恶现象在他的内心缓慢发酵,最终以暴烈的方式呈现——摧毁一切。

在沟口放火烧了金阁寺之后发生了什么呢?我们不得而知,剧情到此戛然而止,却止得恰如其分,在沟口感慨于“我要活下去”的那一刻,也许只是徒劳无功的破坏,也许,就是毁灭一切的新生……作

  45、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生活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它常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

者:木本缺一

看更多实用读书笔记欢迎继续关注本频道。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