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什么来守望你?——《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感悟2500字
《麦田里的守望者》,书很薄,原以为三天就可以读完的,却断断续续读了将近两个周。因为这本书里所透露出的失望、焦虑以及愤怒的情绪让我很是难受,很难读下去。
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中学生,16岁,他曾面对自己的妹妹时说出了这样的话:“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段话,曾被作为这本书的精彩之笔被很多阅读者反复提到。在这次阅读中,我也曾反复阅读这段话,因为这是一个孩子最心底的声音,这是他的理想所在,亦是他对这个世界的呼唤。我想,在年少的霍尔顿的眼里,孩童的世界如同美丽的田园,而成人的世界就是那断崖下的深渊,每一个个从孩童到成年的过程,就如同悬崖的跌落一般,这种感觉好像已经远远超越了恐惧,更多的是一种绝望。
所以,他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一个“守望者”,把那些奔向悬崖的孩子捉回去。可是,真的能把那些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儿跑的孩子捉回去吗?真的能把每一个奔向悬崖的孩子都捉回去吗?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主人公霍尔顿吧。霍尔顿,中学生,16岁,比常人高一头,喜欢穿风衣,戴猎帽,不喜欢读书。他参加了学校的击剑队,在参加比赛的路途中弄丢了全队的装备,导致全队不得不无功而返,他却好像并不在乎。他曾三次被学校开除,这次又因为5门功课中4门不及格被校方开除。在被开除后,他和同房间的同学打了一架后深夜离开了学校。他不喜欢学校的生活,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让他感到腻烦透了。
离开学校,害怕回家的他住进了一家小旅馆,而旅馆里那些穿女装的男人,互喷水、喷酒的男女,他们寻欢作乐,忸怩作态的样子,又让他感到恶心。他和女孩萨丽去看了场戏,又去溜冰,但他又讨厌萨丽那假情假义的样子。他苦闷、彷徨,他希望在现实的世界中得到慰藉,可是他又觉得周围世界的虚伪与丑陋令他无法忍受。
霍尔顿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书了,决定去西部谋生,装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后来因为妹妹,他留了下来,回了家,生了病,出了院,但是这之后的人生该去往何处,霍尔顿是这样说的:“可是我不想说了,真的。对那些事,我现在不是很有兴趣。”
霍尔顿就是这样一位少年,他的成长里最多的感受就是腻烦、讨厌、厌恶、无聊,他对未来是迷惘的,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该走向何处。诚然,他是善良的,他上街游荡,遇见两个修女,捐了10块钱,却又后悔自己捐得少了。他爱自己的妹妹,当看到妹妹时,他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可是即使有这些善良,也无法让霍尔顿做到自我拯救,因为这些善良www.txlqq.com只是一些本性,而在现实的生活中,面对他所厌恶的世界,霍尔顿依然是软弱的,他的善良只是停止在理想的阶段而无法向前一步。他在厌恶周围的人的同时,他也时常显得和其他人一样虚伪、吝啬、肤浅。这种变化,这种软弱,让霍尔顿感到不安,但他无能为力,他能做到的只是焦躁和愤怒。
所以我想,《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能够得到很多人的肯定,是因为他写出了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在面对现实时那种孤寂、彷徨、痛苦,这种曾与过的共同体验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可是这种共鸣,只是让人们的情绪找到了一个宣泄口,但并不能让人们做到自我拯救。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生活该是怎样的人都不知道,他又怎么能很好的为生活设定边界呢?没有了边界设定的人,又怎么能做好一个守护者呢?他更多的可能会成为一个狭隘的禁锢者,或者一个虚无的理想主义者,在偏执或颓废中生活着。
苏格拉底之问
读完这本书后,我也一直在想,那到底该如何让我们从不如意的生活中得到拯救呢?后来我想到了那个我们说过了很多遍的故事——苏格拉底之问。他问学生们,如何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学生有回答“用手拔”“用镰刀割”“用火烧”等等,但一年以后,答案揭晓。一年后,每个学生都来了,在他们除草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不过还是参差不齐的长着一些小草在风中摇摆。而另有一块地方,不是他们除草的区域,那里不但没有杂草,而且旺盛地长着绿油油的麦苗。在那块区域的正前方摆放着厚厚的一摞书,他们凑上去看,那是老师的著作,在这摞书的上面还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是的,所有的严防死守都无法去掉杂草,但种上庄稼却能。所有的严防死守可能去掉了大的杂草,但也导致了地的荒芜,但种上庄稼,却让土地焕发了生机。
想想苏格拉底学生
21.总是把伤口给别人看,早晚会发炎。
的做法,这也曾是我们很多人的思维吧!我们带着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的去除“杂草”,但结果往往是杂草除不掉,春风吹又生,除草人却心力交瘁,疲惫不堪。“除草人”和“土地”都在经历一场巨大的消耗战,两败俱伤。正如周濂曾经写过:“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同样,我们永远也无法守望一个执着奔向悬崖的人。与其胆战心惊的严防死守,不如在孩子们的心中筑篱。让孩子们知道,这个世界有很多种形态,不是只有麦田,麦田之外会有新的风景,但也会有悬崖。孩子们可以远望悬崖,但要远离悬崖,甚至如果可能,他可以做一个开拓者,填平某些“悬崖”,开辟新的“麦田”。
我又想到了最近备受评论关注的一部电视剧《风筝》,年轻的地下党员曾墨怡在刑场上面对审问者的询问:“年纪轻轻就死了,图什么呢?”她的回答斩钉截铁:“信仰!”
正是因为心中有信仰,年轻的曾墨怡受尽酷刑,至死不屈。正是因为心中有信仰,郑耀先,在面对自己失掉身份后遭受的种种不公平的待遇后却依然能够坚持自己未完成的任务。正是因为心中有信仰,在面对曾经的兄弟宫庶,虽有各种不忍,但他依然会用颤抖的手举起枪。
我想,这就是“种庄稼”的价值所在,当种下的种子发芽,长成后,无论现实的生活如何,我们都能坦然面对。无论选择如何艰难,我们依然可以做出自己的抉择。
所以,从现在开始,希望我们不再仅仅是一个“麦田的守望者”,更希望我们能成为一个“种庄稼的人”,让土地长满绿油油的“庄稼”,让每个人心中自有守望。作者:金秀娟
看更多实用读书笔记欢迎继续关注本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