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视美国教育》读书笔记2000字及读后感:
王晓春老师的书大概是我最早接触到的班主任专业书籍。早期认真读过的有《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教师思维方式案例点评》等,读起来故事性强,不费力气,又有较强的实践性,深受当时我的喜爱,甚至还在每本书上都做了具体的读书笔记。
后来,在王晓春老师博客里看到他介绍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特别是思维方式)转变,班主任工作,问题学生教育,语文教学,家庭教育等。
的确,读王老师的书,影响我最大的就是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
今日读《平视美国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9月第1版),仍然觉得如此。“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自我成长”
1.萨利女士的家庭教育方法值得学习。
摘:她基本上是让孩子自己成长,只在关键的地方帮一下。她管得很少,然而一旦出手,就非常坚决,不动摇。这正是大多数优秀家长的特点,我国优秀的家长也是这样。相比之下,那些每天唠唠叨叨瞎管,到关键时刻却又管不住孩子的家长,就是没水平的家长了。
感:这与当今很多文章中提倡的——温和而坚定,不谋而合。
大是大非必须坚持原则,日常小事不予斤斤计较。要松弛有度,避免把眼睛整天没玩没了地盯在孩子身上。其实不只是家庭亲子教育,学校教育、夫妻关系、婆媳相处都可以遵照这个原则。
2.萨利的惩罚方式也值得注意。
摘:我们有的家长和教师总想用嘴把孩子教育好,这是不懂教育的表现。有的家长和教师以为孩子是大人教育好的,这也是不懂教育的表现。其实,孩子是自己逐渐成长起来的,是他们自己把自己教育好的,家长和教师不过起了“提供平台,给予指导,加以帮助”的作用而已。想代替孩子成长,差矣。
感:这个观点暂时没完全想明白,且做认同。
不可否认,我们成年后稳定的人格里或者个性与处事习惯上必然会受到教育的影响,有着教育的烙印。但作为父母或教师,如果认同“孩子是自己成长起来的”,似乎在遇到教育对孩子没有效果时,心里没那么着急了,有种静待花开的美好期待。这虽有幸福的理想主义倾向,但也可以放松一下,不让自己时刻紧绷着一根弦来对待孩子。
3.惩罚的两种类型。
摘:完全没有惩罚的教育是忽悠。
“减甜”式惩罚与“加苦”式惩罚差别很大。
在“减甜”式惩罚中,学生的主要感觉应该是“遗憾”——我失去了一些快乐,只能看着别人快乐;但我若改正错误,就能“得到快乐”,改正错误是通往快乐之道。而在“加苦”式的惩罚中,学生的感觉主要是“雪上加霜,苦上加苦”,失去的不是快乐,而是“另一个痛苦”。
感:也许很多父母或老师都曾经使用过“减甜”式惩罚,但可能最多的还是“加苦”式惩罚。
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语文作业很多人没按时完成。老师一怒,当天晚上布置了十来张试卷,结果第二天只有一个女生按时完成了,据说还是整宿没睡觉写完的。“加苦”太过导致当时许多同学心生怨恨,家长纷纷反对。老师自己也是烦恼至极,无法收场。
为人师后,经常在恨铁不成钢、头顶冒烟、想惩罚孩子时想起这件事,提醒自己不步后尘。
彩虹班的“彩虹卡”和“服务卡”有着“减甜”式惩罚的影子。
服务卡的第一条:减免使用电子产品的机会。
第三条:一周不使用零花钱。
皆为典型的“减甜”式惩罚。
4.“减甜”式惩罚与“加苦”式惩罚带给老师的影响。
摘:“减甜”的前提是“有甜”,如果学校生活对学生本来就没有多少“甜度”,你有什么可“减”的?可见,要实行“减甜”式的惩罚,教师必须首先帮学生“减苦”,尽量把教室变成快乐的地方,把学习变成快乐的事情,而这是非常困难的。做不到这一点,又不想放弃惩罚,只好“加苦”了,你别无选择。也就是说,教师如果想实行“减甜”式的惩罚,他一定会用主要的精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把教学艺术化,弄得学生欲罢不能;而经常实行“加苦”式惩罚的教师,则会把更多的精力用来和学生较劲。前者对自己的要求高,后者对学生的要求高。优秀教师对自己永不满足,不优秀的教师正相反,他们对学生永不满意,还美其名曰“追求完美”。
感:字字戳心。
当然“减甜”不是万能之策,也绝不是唯一的惩罚方式。但至少可以尝试,如果有效,可以逐渐增加使用的频率。
本学期接手三年级,词语听写即是一个例子。本来每课都要布置抄写生字词作业,现在改为一次听写五个词语,日日听。听写全对的同学可以免抄,错误一个字就要继续抄写。于是就出现了家长反映的现在很多孩子会在家主动复习字词,甚至有些
46、一些事,只配当回忆。一些人,只能做过客。
孩子会每天语文课前突击复习,为的就是听写全对。每课的词语抄写对于学生而言是“苦”,宣布不用写这个作业是“甜”。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你如果做足了准备,是可以不用抄写的。听写不过关、达不到学习任务就要“减甜”,部分程度激发了学生复习字词的主动性。这在其他学科,有需要机械性练习和巩固的内容掌握时,皆可适用。
当然贵在坚持,有兴趣的老师不妨试试。作者:小米
看更多实用读书笔记欢迎继续关注本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