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笔记1500字范文: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传达了毛主席的重要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后,在全国立即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1969年1月13日,北京知青专列开赴陕北延安。在这趟列车上,有一位15岁的知青来到了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他在这块贫瘠的黄土地上一待就是七年,把人生中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了这里。这位15岁的知青就是党的总书记—习近平。
当我捧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时,被书中描写的习近平总书记艰苦的知青生活和坚持不懈的学习毅力、朴实亲民的工作作风所感动。15岁到梁家河时,环境的改变和周围的陌生,他曾经迷惘过和彷徨过;而22岁他离开这片黄土地时,他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内心充满着自信。
在梁家河的七年,他过“四关”,历练成一个真正干活的好把式。从刚来时的孤独,到和群众打成一片,融入他们的生活中。他带领群众打淤坝地、打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建代销点、缝纫社、磨坊,实事求是、以人民中心,极力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开办夜校、办扫盲班,用智扶贫。思想上积极进取,入团、入党,成为梁家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
读完这本书,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经历让我深受启发。在劳作休息时、收工闲暇时,一本书总是不离手,博览群书,丰富插队生活,充实精神世界。“腹有诗书气自华”,坚持读书学习,积淀了总书记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
群众事,无小事。修公共厕所、帮群众找猪,帮老汉拉车,给乞讨老汉送去身上所有的钱、粮票,还把外套脱下给这位老人。调解房东两口子之间的矛盾,化解村民之间的纠纷,用实际行动感化村里的“二流子”,多次主动上门给赵家河村原队长做思想工作让他复出担任队长。到赵家河村民家吃派饭,把粮票和钱压在碗底下等等。这些不经意间做的事,看似寻常,实则不寻常,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总书记以一贯之的为民情怀。
公道正派,群众威信高。他担任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期间,制定村规村约和规章制度,解决工分分配不均,救济粮发放不公平等问题。开会讲话的时候没有人走,没有人睡觉,讲话很实际、有感染力,干部群众喜欢听。习近平总书记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也坚定了群众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
情为民所系。1975年10月,总书记离开梁家河去上大学。走的时候,乡亲们依依不舍送他去上大学。他大学毕业从政后,帮助梁家河解决通电、建希望小学、资助房东治疗腿疾等等。并于1993年、2015年两次回到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为每家每户送去年货。时隔几十年,他仍然记得梁家河的每一座山的名字,都能叫得出来当年的村子里那些好朋友的小名。
以人民为本,为人民办实事。2015年2月13日,总书记回到梁家河看望乡亲时深情的说:“当时离开梁家河时,人虽然走了,但是心还留在这里。读书笔记那时候我就想,今后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事情”。在梁家河当村支部书记、在正定县当县委书记、在浙江当省委书记.....在不同的岗位、不同地方,他一直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如今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理念来看,7年知青岁月为他治国理政思想树立了“以人民为本”的方向;与梁家河村民朝夕相处的7年,建立起了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坚定了为人民办实事的理想。
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立足点,为民、惠民、富民则是治国理政思想的出发点。“平易近民,民必归之。”这就是全党拥护和人民爱戴的党的领袖的人格魅力。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正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身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的新时代青年,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历练故事,使我的心灵受到冲击和震撼,洗礼和升华。我们应以总书记为榜样,立足岗位踏实工作。紧密
73、你在雨中行走,你从不打伞;你有自己的天空,它从不下雨。
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作者:薛永康看更多实用读书笔记欢迎继续关注本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