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自制力?按我们经常说的那样,无非是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这话好像是让人用道德的力量来束缚、控制自身的行为。在现代行为学家看来,这种说法仅仅是对了一点儿。
如果人们仅靠意志与毅力来培养自己取得成功的能力,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都没能成功呢?难道能说他们缺乏意志与毅力?
行为学家在分析了人们成功的因素之后,告诉了我们在自制问题上可以采取几种科学的培养方法。
1.控制自己的思想
这一点可以说是与国人传统的认识相吻合的。没有意识作为先导,人就不可能有具体的行为。控制思想,就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能要什么,这是认识的问题。然后再弄清楚,怎样拒绝不能做的事,强制自己专做该做的事,这是方法的问题。最后再掂量一下,自己做了会如何,不做又该如何,这是建立毅力的前提,是由控制思想向控制行为过渡的问题。
2.控制目标
目标是思想的核心,更是行动的指南,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方法。人不可能无为而治身,都要有一定目的;做事都要有计划,不能东一下西一下,无头无序。
目标可以帮助你做很多事。你想成功?你想取得什么样的成功?你想怎样达到成功的目的?你的长期计划是什么?中期计划是什么?短期目标是什么?如何去修正你的目标?拿这一系列问题问自己,心中自会明亮许多。
需要强调的是,控制好目标也是取得成功的一种重要方法。只有目标与毅力、意志、方法,就如同想渡河,只想到达对岸,而没有船一样。
控制目标,就要制订目标。目标有长期的、中期的,也要有短期的。像我们买衣服一样,买皮衣时,要考虑到这皮衣要能穿三五年;买袜子时,只须想着能穿三五个月即可;可买鞋子时,要想着这鞋得穿一两年。不同的衣服,穿着年度不同,就要在价格、质量等方面做不同的考虑。
再如高中生参加高考,在复习阶段,他就应制订类似这样的目标:五个月之内,我要怎么复习?近一两个月内,我该重点攻克哪一门课程?每周周六,我该完成计划中的哪些事?如此,中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并举,做起来就心中有数,忙而不乱了。
修订目标也是重要的一步棋。目标永远是超前的考虑,你做到某一步时,一些意料不到的事情就会出现、发生。在这个时候,如果不及时地修订目标,那么目标因不能如约执行计划而处于废弃的危险境地。修订目标就像整理自己的衣柜,到一定时候,就要看看,哪些衣服还能穿,哪些衣服不能穿?哪些衣服要缝补改装,哪些又要添置新的。不断整理,才能让衣柜里的衣服随时能满足自己衣着的需要。
3.控制时间
人生活在空间和时间中,空间容纳人,时间改变人。很多人事情做不好,就是没利用好时间。
操纵时间是一门大学问。在国外,专门有向人们提供时间安排的时间管理专家,他的工作就是把你计划要做的事,结合你的个人情况,做一个统筹的安排。
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一般的人往往不但不明白自己要做哪些事,还不明白在什么时候,用多长时间来做某件事。而且更难的是如何将那么多事和有限的时间充分地融合在一起,事情做好了,时间也没白白浪费。
你可选择时间来工作、游戏、休息,虽然客观的环境不一定能任人掌握,但人却可以自己控制时间。当我们能控制时间时,就能改变自己的一切。
人们不可能把自己的时间都交给时间管理专家去管理,那么只好自己担当起自己的时间管理专家,为自己要做的事筹划筹划。
4.控制自己的关系群
关系群就是与你保持一定联系和友情关系的人群。一个人不可能与他遇到的每个人都建立较为亲密的关系,你必然有所选择;同时一个人也不需要从太多的人那儿学到一定限度或者说一定范围的东西,所以,他必须有所选择。
选择一定的关系群做什么?与他们沟通、交流,向他们学习,与他们共享休戚,与他们一同成长。
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接触的人对你的影响非常大,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你会吸纳什么样的知识和概念,在头脑中构建起什么样的理念,这些会极大地影响一个人的处世态度与行事方式。
一个人的成功往往离不开机遇,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那么,你所接触的人群就是给你提供机遇概率最高的人群,相互之间了解了,在做事上也靠近了,于是便有了合作的意向,托付的意向。他人的这些意向在你身上付诸实施,就等于机遇降临到了你的头上。
5.掌握沟通的方式
一个健全的人,在与人交往上应该不会有什么障碍,但在很多时候,不少人在与人打交道时,就因为对某些细节不太注意,而失去了很多机会,仔细倾听即是其一。行为学家告诫我们,我们在讲话的时候,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沟通方式最主要的就是聆听、观察以及吸收。当我们沟通时,我们要用信息来使聆听者获得一些价值,并彼此了解。
很多人擅长侃侃而谈,并以此为荣。的确,在很多时候,这些人奔放的思想、精彩的言辞烘托了交际氛围,使大家能交融在一起,彼此很高兴、友善地交流沟通。但对这些人来说,如此的举止或许能使你赢来朋友,却得不到对你有用的信息。这样的交际方式只会使你付出,却无法收获什么。
为什么近代以来出现的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等业界泰斗几乎都是性格内向的人?为什么人们倾向于认为性格内向的人更适宜成就大业?或许这里有很多可供解释的理由,比方说性格内向的人,行为方式是收敛式的,能静下心来思考等等。但有一点不争的看法就是,性格内向的人在与人交往时,往往都是在做听众,而非演讲者。
倾听——他们未必愿意这样做,或许是天生的性格使然——使他们有机会获悉别人的观点,体会到对方的过人之处,并把这一切吸纳到自己的知识与智慧系统中来,从而提高自己。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都是一群性格内向的人扎在一堆,那也是有点糟糕的事,若大家都愿做忠实的听众,把装纳知识与智慧的口袋敞得开开的,都等着别人往外倒,这种交际活动八成要泡汤,最后大家不得不失望地拢起什么也没捞着的口袋。
既然说要收获,必然要有付出,那么,性格内向的人不妨就客串一下演讲者,把自己的知识与智慧倾倒出来,与大家共享吧!其实,你如果真的这样做了,你会发现,你不单单是在付出,你同样也在收获,你可以听听人们对你观点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验你观点的“质量”如何,它们是否需要“吐故纳新”等。
看来,在交际场合,讲与听这两个角色不是绝对的,两者可以适时转换,只要你时时在敞开着口袋,无论扮演什么角色,你都会有收获,都会从这些收获中获得成功的基因。
6.控制忧虑
情绪是人的思想与行为的伴生物,事情做得顺利,情绪就好。看天,天是蓝的;看花,花是好的;看人,人是精神的。事情还没做完甚至于还没开始着手做,障碍一个接着一个,头脑转不过弯儿,情绪上就受波动了,看什么什么不顺眼,尽管它们和你高兴时所看到的一模一样。
如果情绪仅仅是思想与行为的终极或“排泄物”——如果事情做砸了,痛苦一场——那也罢了,糟糕的是,情绪往往会改变你原来的观念,并自然而然地对你以后要做的事产生影响。情绪不是思想和行为的终极“排泄物”,它是思想和行为中的一个过程,是一个重要环节。
其实,坏情绪不仅仅是暴怒、颓丧,它还包括忧虑。对所做的事过于患得患失,情感过于低沉,瞻前顾后,都会在你迈向成功的道路上设置障碍。人生的真正报酬,取决于贡献的质与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付出了什么,掌握了什么,你就会收获什么。
看更多励志文章欢迎继续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