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司马炎除了用高官爵位和荣华富贵来笼络这一批曹氏旧臣和士族门阀之外,还通过制定法律来巩固西晋政权。于是司马炎下诏,以车骑将军贾充为首,其次是太傅郑冲、司徒荀?、中书监荀勖、中军将军羊祜、中护军王业、廷尉杜友、河南尹杜预、散骑侍郎裴楷、颍川太守周雄、齐相郭颀、骑都尉成公绥、尚书郎柳轨及吏部令史荣邵等十四人编修晋国法律。
贾充、羊祜、杜预等人参考汉魏律令开始编纂,将原来的七百七十三万字压缩为十二万字,在西晋泰始三年完成,也就是在公元267年,司马炎于次年颁布实施。由于法令在始泰年间颁布,故而又称《泰始律令》。
晋律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确立了律、令二分的原则,纳礼而入律令、违礼令而入律,礼律并重,这是律令制度发展的一大突破,最主要的是将晋律儒家化,形成了君权法制化的雏形。
西晋的律令制定虽然使汉、魏两代法律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也为后来隋唐的施政纲领做了榜样,并为强化君权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这也并没有保证西晋政权的绝对稳定和牢固,就在司马炎颁布晋律的当年(公元268年),河西、陇西地区连年大旱,许多归附的少数民族在饥饿线上挣扎。
西汉武帝以及后来的窦宪兄弟大破匈奴之后,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的向中原内地迁徙,曹操时北征乌桓,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到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已经迁居到泾水、渭水流域。
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西晋派曹魏名将胡遵之子胡烈担任秦州刺史,秦州相当现在的甘肃和宁夏等地,而这个胡烈一上任便对少数民族使用武力,屯兵于今天宁夏固原市和甘肃与宁夏交界地区的“河西鲜卑”聚居地。
鲜卑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而另一支便是乌桓,两支部落同时兴起,后归附强大的匈奴。后来匈奴在两汉时逐渐衰退,分裂为北匈奴和南匈奴,南匈奴归附东汉朝廷,鲜卑也率部归附,并与南匈奴给了北匈奴致命的打击,北匈奴西迁。
鲜卑趁势占据了北匈奴原来的漠北地区,留在漠北的匈奴十余万落并入鲜卑,鲜卑势力逐渐强盛起来。东汉末年,鲜卑首领檀石槐曾一度统一鲜卑诸部,但不久之后便分裂为步度根集团、轲比能集团等归附曹操,曹魏政权对这些首领依然给予安抚。
西晋初年发生的旱灾,由于朝廷错误的战略措施,造成了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率领鲜卑族人民进行武装反抗。始泰六年(公元270年),秃发树机能与胡烈战于万斛堆(今宁夏中卫与甘肃靖远交界地区),胡烈战败身亡。
胡烈死后,树机能军队士气大振,率部一举攻下高平,司马炎又派西晋名将杜预为秦州刺史、石鉴为安西将军,率大军西征,但是杜预拒绝对鲜卑叛乱的盲目出兵,被石鉴诬陷,由于杜预是曹魏名臣杜畿之孙和司马氏的驸马而被赦免,石鉴也依然没能够战胜鲜卑军队。
西晋军队和鲜卑军队经过一年多的交战,不仅没有消灭树机能,反而引起了陕甘宁地区以及山西地区的少数民族叛乱,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相互策应,并肩战斗,使西晋政府丧城失地。
泰始七年,也就是公元271年,秃发树机能占领金城郡,斩杀晋凉州刺史牵弘。牵弘是魏国名将牵招次子,随邓艾参加过灭蜀战争,牵弘刚毅有牵招的风范,为陇西太守。司马炎建立西晋时,为扬州刺史,当时的大将军陈骞向司马炎报告说:“胡烈和牵弘都是有勇无谋之辈,刚愎自用,不听人言,不是镇守边疆的理想人选,如不另觅良将替换,必将成为国家的耻辱。”
司马炎没有听从陈骞的考虑,但是为了尊重陈骞,把牵弘调到了中央朝廷。这个陈骞也不是一般人呀,父亲陈矫是曹魏政权的司徒,陈骞为人有度量,能够包涵别人的缺点。陈骞作为司马昭重要的心腹,才能过人,长期镇守边疆,保卫着西晋王朝,据史料记载,连司马昭的智囊贾充都自愧不如。
牵弘被司马炎调到中央朝廷之后,不久便被任命为凉州刺史。陈骞知道司马炎的决定之后,叹息不已,认为牵弘必败。其实牵弘为扬州刺史时受陈骞节制,吴国大将丁奉入侵,而牵弘性格刚毅,不听从陈骞的命令,陈骞认为牵弘的性格过于刚毅,不适合镇守边疆,果不其然,在公元271年牵弘兵败被杀,使秦州和凉州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被少数民族控制。
由于西晋军队连连战败,引起朝
安居在家是父子关系,受命于国家之事,是君臣之分。(没有父子关系)充分体现曹丞相执法严明,不询私情,教子有方,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种美德值得中华民族借鉴和发扬。! ----罗贯中
野大震,司马炎是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然而正是此时,侍中任恺就向司马炎建议:“秦州和凉州两地屡战屡败,的确是国家的忧患,必须派有威望和有谋略的重臣去镇守,这个人非贾充莫属!”中书令庾纯也附议由贾充镇守关中。司马炎已经火烧眉毛了,觉得贾充确实能干,又是心腹大臣,本就该为自己分忧解难嘛!所以就诏令贾充来年起兵出征。然而贾充却不想离开朝廷,平叛又是苦差,搞好是要掉脑袋的,最重要的是自己离开朝廷,万一有人打小报告怎么办?贾充又不能明着拒绝司马炎,只好忧心忡忡的等着来年率兵出征。
——转自舒凯平新浪博客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