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宁,字兴霸,三国之名将,孙权曾说:“孟德有张辽,孤有兴霸,可以敌也。”足见其威名。唐朝创建武成王庙,简选历代名将从祀,甘宁便以其神威武勇入选,至宋又以应灵昭著累封为“昭毅武惠遗爱灵显王”。
由于历史地名的变迁和历史传说的影响,这位名将的籍贯、坟墓从宋代文献开始有了不同的记载,逐渐演成多种说法,并且影响至今。本文拟对甘宁籍贯和坟墓的问题加以考析,以期结论更加接近历史真实。
一、甘宁的籍贯问题
甘宁的籍贯,在祝穆《方舆胜览》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说法:
一作“临邛(今四川邛崃市)人”。其书卷五十六《邛州》条下载:“甘宁,临邛人,仕吴为折冲将军,今庙食于富池口。”
一作“通江(今四川通江县)人”。其书卷六十八《巴州》条下载:“甘宁,仕吴为大将,通江人,今有甘谷,即其所居也。”
一作“临江(今重庆忠县)人”。其书卷五十九《万州》条下载:“甘宁,临江人,即今武宁县地,佐吴为折冲将军,轻财敬士。”
造成同一书中有三种不同记载的误源当是《方舆胜览》所依据的宋代“州县图经”各持一说,而祝穆在统稿时又疏忽了这个问题。
那么,这三说法谁是谁非呢?首先得从宋朝以前关于甘宁籍贯的记载来辨析:陈寿《三国志》:“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也。”裴松之《注》引《吴书》曰:“宁,本南阳人,其先客于巴郡,宁为吏,举计掾,补蜀郡丞。顷之,弃官归家。”常璩《华阳国志》:“勇壮折冲将军、西陵太守甘宁,字兴霸,临江人,仕吴。”许嵩《建康实录》载:“甘宁,字兴霸,临江人也。”
陈寿、常璩、许嵩等人关于甘宁的籍贯记载是基本一致的,即“临江人”,唯裴松之《注》所引《吴书》交待其先本为南阳人,后客居巴郡,没有落实到巴郡所辖何县上去。两汉时期,天下只有一个“临江县”。据《汉书&;#8226;地理志》,临江县系西汉巴郡所辖十一县之一。东汉末年,刘焉、刘璋掌控益州大权,于献帝初平六年(195)分巴郡为三:以垫
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同戮! ----罗贯中
江(今重庆合川)以上为巴郡,治安汉(今四川南充);以江州(今重庆江北)至临江(今重庆忠县)为永宁郡,治江州;以朐忍(今重庆42)至鱼复(今重庆奉节)为固陵郡,治鱼复。至建安六年(201),因巴区各地人士争“巴名”,刘璋乃改永宁郡为巴郡,改固陵郡为巴东郡,改巴郡为巴西郡(徙治阆中)。后世称巴郡、巴东和巴西为“三巴”,谯周还著有《三巴记》。可见,尽管巴郡在汉末一分为三,但临江县始终存在,并一直是巴郡属县。因而,历史文献以甘宁为“巴郡人”,或以为“临江人”都是正确的,不过作“临江人”更确切而已。自隋唐而明初,临江县一直存在,并为新置临州或忠州的治所。隋义宁二年(618),于临江县置临州。唐贞观八年(634)改临州为忠州。宋咸淳元年(1265)因忠州为度宗潜邸,升称咸淳府。元朝复为忠州。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临江县一直是忠州治所。明初,省临江县入忠州,临江县从此不复存在,但仍以临江故城为州治。到民国二年(1913),又改忠州为忠县,沿用至今。因而,甘宁为汉末巴郡临江县,亦即今之重庆忠县人。
至于宋代以后历史文献有以甘宁为“武宁人”,或为“垫江人”,这实际上都是从“临江人”演变而来的。汉代临
江县幅员辽阔,后世武宁、垫江等县都从临江县中分置的。武宁县,“后周武帝初,分临江县地置源阳县,属南都郡,至建德四年,改南都郡为怀德郡,又改源阳县为武宁县,取威武以宁斯地为名”,唐宋时或隶忠州,或属万州。垫江县(治今重庆垫江),“后魏恭帝三年,分临江地,于此置垫江”,宋时隶忠州。值得一提的是,后魏所置垫江县与两汉之垫江县,治所、辖区皆不同,汉之垫江县早在刘宋时就以其为“涪、汉二水合流处”而改为合州(今重庆合川)。因而,无论后世记载甘宁为“垫江人”,还是为“武宁人”,其实都是汉代之“临江人”,因为这些县都置于汉代临江县的辖区内。甘宁之为巴州之通江人,盖源于“巴州”和“临江”两个历史地名的误解。王象之《舆地纪胜》载:“蜀甘宁,字兴霸,巴郡人,生于壁州,即今之通江县。县有甘谷,以将军之姓而名也。仕吴为大将。”汉代的巴郡辖区辽阔,几乎包括了今天整个重庆市和四川东部地区,通江县亦在其内。北朝时于大巴山以南地区置巴州。由于历史上州、郡递换相称,唐宋时有人误以为后世之巴州即汉代之巴郡。事实上,唐宋之巴州所辖还不及汉时巴郡宕渠之一县。而巴州所辖通江县又确实有一个“临江”镇(此镇名沿用至今)。人们以巴州应巴郡,以临江镇应临江县,甘宁便成为通江人了。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阅读更多三国故事/历史/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