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故事大全 > 鬼故事 > SCP基金会 >

SCPCN1038是什么?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项目编号:

SCP-CN-1038

项目等级:

Safe

特殊收容措施:

SCP-CN-1038个体可被收容于35cm×35cm×10cm钢制保险柜中,每日需喂食一次,每周需进行一次分泌物清理,每月需记录一次发育状况。被允许投喂的食物包括植物或烹饪过的植物,以及植物纤维制品(如纸张、绳索、布料等)。染料、墨水或人造纤维也能够被SCP-CN-1038消化,尽管如此,仍不建议将主要成分为人造纤维的布料当作SCP-CN-1038的食物。在某些情况下,允许将项目个体用以文件销毁等目的。

为保证项目个体的基本发育状况,每次投喂的食物重量需达到项目个体体重的五分之一。在进行投喂时,操作员需在手部穿戴隔离用具,将食物置于项目个体的进食腔,然后关闭保险柜。在进行分泌物清理时,可将项目个体置于不透光清洁袋内,向袋内注入可使项目个体被完全浸没的清洁剂,均匀晃动即可完成清理。一般市面有售的普通清洁剂即可完成清洗的目的, 清理过的项目可用任何具有吸水功能的物体擦干。需要注意的是,喂食或清理时,不可令项目连续受到光照超过两分钟的时间。

任何研究员均可在登记后借出SCP-CN-1038用以研究目的,但不可对项目个体造成不可逆伤害,并需要在48小时内归还。超过48小时的研究、会对个体造成不可逆伤害的研究或可能导致项目个体死亡的研究行为需有3级权限许可。

SCPCN1038是什么?

SCP-CN-1038为一种具有简单变形能力和拟态能力的袋状生物,体表由细密的小鳞片(直径约为50-100μm)覆盖,不存在除进食腔外的明显器官,但对声、光、色均有高感知度,且能以未知手段进行高速运动。项目有咬合能力,但无咀嚼能力,仅采用分泌消化液的方法进食。目前所发现的项目个体均长期处于拟态完成的伪装状态,仅在死亡后失去拟态能力,此时表现为柔软的、可有一定程度形变的、黑色有细小鳞片的袋状物。仍不明确项目的繁殖机制,但可确认项目不存在性别差异,且单独的项目个体无法进行繁殖行为。

活跃期的SCP-CN-1038个体通常伪装成常见的袋状容器,如钱包、文件袋、文件夹或信封等,诱使使用者将其误以为普通袋状容器,从而使使用者主动将纸质物品(如现金、文件等)放入其进食腔内。在已观测到的数次案例中,项目通常采用高速移动的方式进入公开陈列货物出售的区域,伪装成普通商品。项目的伪装外形通常和其周边等大商品近似或保持一致。一旦项目个体进入照度0.1lx以下的黑暗区域长达三分钟,项目个体即会渐渐进入休眠期,此时项目个体仅能维持基本消化功能,消化速度缓慢,进食腔不能完全闭合,有少量消化液溢出;在持续接受光照三分钟后,项目又将进入活跃期。活跃期和休眠期的转变通常需持续两分钟左右,不同个体的误差在10秒以内。

在已观测到的案例中,伪装成钱包的项目个体远超伪装成其他袋状物的个体。目前最合理的推测是,项目更喜爱纸币的口感,这同时也是项目可能拥有智力的侧面证明。

附录:

以下是本项目的基础实验摘录。1

+ 实验:探索项目个体在不同环境下的伪装状态- 收起

实验负责人:

Elena Coli

实验对象:

四只健康的项目个体

处理和操作:

  • 准备:将项目个体洗净,置于一封闭、内置可控光源的容器内。容器内放置一拟态参照物,可用操作员的钱包代替。静置2小时以上,确保项目个体和拟态参照物的外表近似相同。关闭内置光源,静置五分钟后备用。
  • 1、将项目个体分别放入:无猪笼草、捕蝇草或类似结构植物的陆地植物生态箱;有捕蝇草的生态箱;无贝壳的水陆生态箱;有贝壳的水陆生态箱。
  • 2、打开光源,观察。分别记录五分钟、十分钟、三十分钟、一小时、三小时、十二小时和二十四小时的观察结果。
  • 3、关闭光源,五分钟后取出项目个体。简单擦拭项目个体,将休眠的项目个体连同观察结果原始记录一起交回实验负责人处。整理实验报告。

实验结果:

无猪笼草陆地生态箱中,项目个体不改变拟态形态,利用进食腔咬住叶片并悬挂于植株上,直至叶片被消化为止。有猪笼草陆地生态箱中,项目个体改变拟态形态为猪笼草状,其他同前者。水陆生态箱中,项目个体仅在陆地部分活动,细节同前者。

结论:

项目个体有在野外独立生存的能力。需增加抓捕野生项目个体的备案。

+ 实验:探索项目个体在极端环境下的状态- 隐藏

实验负责人:

Elena Coli

实验对象:

六只健康的项目个体

处理和操作:

  • 准备:将项目个体洗净,置于一封闭、内置可控光源的容器内。容器内放置一拟态参照物,可用操作员的钱包代替。静置6小时以上,确保项目个体和拟态参照物的外表近似相同。关闭内置光源,静置五分钟后备用。
  • 1、将项目个体分别放入等容积的可稳定降温的密闭透光容器、可稳定升温的密闭透光容器、完全干燥的密闭透光容器(配有食物)、注满水的密闭透光容器、普通密闭透光容器(配有水)和常见小型生物生态箱。
  • 2、从室温开始,按照每三十分钟五摄氏度的速度改变容器内温度。每隔三十分钟记录一次六只项目个体的状态,如个体死亡,记录个体死亡时间。实验持续三十六小时。
  • 3、关闭光源,五分钟后取出项目个体。简单擦拭项目个体,将休眠的项目个体连同观察结果原始记录一起交回实验负责人处。整理实验报告。

实验结果:

  • 低温实验:项目个体于5℃时进入休眠状态,于-15℃时死亡。尸体未结冰。
  • 高温实验:项目个体于40℃时开始有多动表现,并撞击容器试图逃离。于50℃时开始表现迟钝。保持50℃23分钟后,项目个体死亡。
  • 干燥实验:项目没有任何异常。
  • 水下实验:项目于十一分钟后死亡。没有观察到气泡。
  • 饥饿实验:项目于第三十一小时死亡。考虑到收容时仅能维持项目个体休眠期正常发育,且准备阶段有六小时断食,野生的项目个体应能承受更长时间的饥饿。
  • 猎食实验:项目没有任何异常,没有小型生物试图捕猎项目。

结论:

项目个体在自然界中没有天敌,并能承受相对极端的温度。尽管项目个体无法在水下生存,但仍不确定死亡是否是缺氧性窒息。

补充记录:

??月??日,收容专家Cherese在私人物品中发现了一具未登记的项目个体尸体。据推测,该项目个体很可能是死于因移动支付盛行,收容专家Cherese长期未使用现金而导致的饥饿。

脚注1. 本栏实验内容已编入实习研究员研究课程。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