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间,青州的知县,叫周友成,还有个绰号,叫“不怕骂骂不怕”这个绰号的前半句“不怕骂”算是他自己起的,后半句“骂不怕”是百姓们给他添的。为什么他有了这么样的一个绰号呢,倒不是他贪污敛财欺压百姓妄断人命。这得从他怎么当了青州的知县说起。
原来他父亲在青州当知县,得急病呜呼了,周友成赶来处理父亲的丧事。丧事还没处理完,朝廷的批文就下来了,叫他接替他父亲当知县。周友成半年前就已经考试及第,正在家中候缺。从心里说,周友成不乐意,因为他父亲死在这里,可圣旨是不能违抗的。就这样,周友成当了青州知县。
他一来到,就听到有的百姓骂父亲,记得最刺耳的一句是“这丫挺的,真没得好死!”这是句方言,他不明白这“丫挺的”什么意思,一问原来是“丫头养的”也就是私孩子。人死了还骂,难道是父亲做的不好,对不住青州的百姓?再一看牢房里还关着人,一大半都是因为骂父亲获罪的。父亲活着时,他听父亲说过,青州的百姓刁蛮粗野,张口就骂人。可是,百姓们一听周友成接他老子的位了,立刻就没人骂了,远远地躲开了。骂老子挨抓,骂儿子就不抓吗,年轻的火气肯定大,毕竟谁都不愿坐牢。
办完了父亲的丧事,他先把牢房里骂人获罪的叫出来,问为什么要骂人。可是没有说骂人的。周友成就奇怪了,衙役们告诉他,都是背地里骂的。背地里骂的怎么会知道呢?周友成一问,衙役们又说,有人告发。还说这儿的民风也不好,人与人没几个和睦的,整天狗咬狗,鸡斗鸡,到县衙来告别人。周友成一听又问,就他们骂人了吗?衙役又说,不是,这些人都是骂老老爷的。周友成基本听明白了,一定是父亲做的有不妥,老百姓才骂人的,觉得小题大做,就把骂人的放回家了。
周友成就想,老百姓背后骂人,不都是民风问题,他觉得没有天生爱骂人的百姓,特别是背后骂人,一定是心里有气,当面不能说,才背后骂的。周友成还觉得百姓的骂声里真情实意更多,引导到明面上来,就能从中找出治理的办法,把事情办得更好。周友成决定让百姓的暗骂变成明骂,把百姓们叫到公堂上来骂。衙役们都吃惊,说,老爷,他们骂的可难听了,你不怕骂?周友成说,不怕。还就贴出了告示,说,谁想骂人就到县衙来骂,保证不抓。百姓们看了告示后都不相信,觉得他在玩猫腻,骂人是好玩的吗,谁让你骂,骂谁谁跟你急,骂他老子还不是给关牢房吗。虽然把他们放回家了,那是因为不是骂的他。可是也有好奇的,跑到县衙问:“大老爷,你要我们骂谁?”“骂谁都行,告示上不写着了吗。”周友成说。“要骂你行吗?”“行啊”周友成又回答。“大老爷,你不怕骂?”周友成点头说,不怕骂。这人出了县衙就对人们说了。人们一听能骂县官大老爷,还是不相信。不过也有胆壮的气大的,抱着宁可给刀砍死也不给气憋死的心情,进了县衙,来到大堂上就骂了起来。这是个30多岁的汉子,嗓门又大又高,骂的满屋震颤,狗血喷头。衙役们都听不下去了,可是每次呵斥都给周友成制止了,他一直面带笑容地听着。等到汉子骂够了骂累了不骂了,周友成才说,你骂的这些,我要查访,如果属实,我就还你公道。汉子心想,还不还公道无所谓了,骂出来了,心里痛快了,该干吗我就干吗去了,我还干活过日子呢。
可周友成说话算话,立刻查访,证明汉子所骂属实,就还了他一个公道。
这下可就热闹了,县衙内外一下子就给百姓挤满了,都是来骂人的,不骂白不骂。一开始跑到县衙大堂来骂的人,都是心里有气有恨有冤的,后来又有人跟着凑热闹,浑骂瞎骂,骂着好玩,知县不不怕骂吗。百姓们骂了一段后,周友成又说了,你们浑骂瞎骂不行,你们得骂出个子丑寅卯一二三来,你们要骂的对,不光不会让你们白骂,我还要奖励你们,要是再浑骂瞎骂,那我就要处罚你们。这就不是“骂了也白骂”了。
这个办法一出果然奏效,骂的内容充实了条理了,他从百姓的骂声里不仅看到了问题,还找到了治理焦点,事情又是百姓们心里想的愿意做的,积极性很高,做起来顺风顺水,成效显著。
他每年还从骂他的百姓里头,找出骂的最实最真,并被他采用,又收到很好成效的前10人,每人给予20两白银的奖励;同时还从那些浑骂瞎骂的里头,挑出10人,每人罚银20两,交不出银子的,就罚他到得了奖励的人家白干半年活。奖励的银子县衙一两也不出,羊毛出在羊身上,所以百姓们就给他加了后半句“骂不怕”仨字。
几年后,周知县的骂人奖罚停止了,因为没人骂了,不光没人骂了,他怎么说,老百姓就怎么干,叫向东不向西,叫向南不向北,一呼百应。人心齐泰山移,县域内的生产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社会更是一片祥和。
一个官员能听得下百姓的骂声,是肚量,是勇气,更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