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益智故事-数学成绩不佳的数学大师

2020-12-09 作者:故事大全 阅读:
  

  数学是一门基础的学科,数学是对于逻辑思考和严谨态度要求很高的学问。数学的规律自然给我们带来不少启发,而数学的益智故事也让我们有所感悟,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

  

  数学成绩不佳的数学大师

  埃尔米特从小就是个“问题”学生,上课时老爱找老师辩论,他尤其痛恨数学考试。埃尔米特花许多时间去看牛顿、高斯等数学大师的原著,他认为在那里才能找到“数学的美”。

  埃尔米特的表现让父母忧心,为了让他把书念好,父亲把他送到巴黎的路易大帝中学。因为拥有超人的数学天分,他无法把自己塞入数学教育的牢笼,但是为了顺从父母的意愿,他又必须每天面对那些细微繁琐的计算,以致痛苦不堪。数学是他一生的至爱,但是数学考试是他一生的噩梦。这位孝顺的天才,似乎注定终生都要自我折磨。巴黎综合工科技术学院入学考试每年举行两次,他从18岁开始参加,考到第五次才得以勉强通过。其间,在几乎要放弃时,他遇到一位名叫李察的数学老师。李察对埃尔米特说:“我相信你是自拉格朗日以来的第二位数学天才。”(拉格朗日被称为数学界的“贝多芬”,他所做的求根近似解被誉为“数学之诗”。)但是埃尔米特光有天分不够,李察老师说:“你需要坚持完成学业,才不会被你认为垃圾的传统教育牺牲掉。”因此,他一次又一次落榜,却坚持继续应试。

  埃尔米特进入技术学院读了一年以后,法国教育当局忽然下一道命令:肢障者不得进入工科学系。由于埃尔米特出生后右脚就残障,需拄拐杖行走,他只好转到文学系。文学系里的数学已经容易很多了,结果他的数学还是不及格。有趣的是,与此同时,他在法国的数学研究期刊上发表的《五次方方程式解的思索》引起了数学界的震惊。

  在人类历史上,第三世纪的希腊数学家就发现一次方程与二次方程的解法,之后,众多一流数学家埋首苦思四次方程以上到n次方的解法,始终不得其解。没想到300年后,一个文学系的学生,一个数学常考不及格的学生,竟然提出正确的解法。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开创性的数学天才,直到24岁时,才以及格边缘的成绩从大学毕业。由于不会应付考试,埃尔米特无法继续升学,他只好找一所学校做个批改学生作业的助教。这份助教工作,他做了将近25年,就在这25年中,他发表了关于“代数连分数理论”、“函数论”、“方程论”等方面的论文,名满天下,数学程度远远超过当时所有大学的教授。

  埃尔米特不愤世嫉俗并能坦然前行的动力是什么呢?一是妻子的了解与同心。埃尔米特的妻子是他大学好友勃特伦的妹妹,她无怨无悔地跟随这个不会考试的天才丈夫,一年一年地走下去。二是有人真正地欣赏他,不因他外表的残疾与没有耀人的学位而轻视他。欣赏他的人后来也都在数学界享有盛名。而来自真正行家的惺惺相惜,比考试得高分的一点儿虚伪荣耀,更能支持一个“失败者”一路走下去。埃尔米特在49岁时,巴黎大学才请他去担任教授。此后的25年,几乎整个法国的大数学家都出自他的门下。我们无从得知他在课堂上的授课方式,但是有一件事情是可以确定的——没有考试。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数学系的教授贝尔在对历史上的数学伟人进行回顾时,这样描述他:“在历史上的数学家愈是天才,愈是好讥诮,讲话愈多嘲讽。只有一个人例外,就是埃尔米特,他拥有真正完美的人格。”

  一次特别的测验

  课堂上正在进行一次数学测验。试卷发下来后,一个自负的学生大致浏览了一下,除了试卷的最上头印有一行“请先看完所有题目后再开始作答。”之外,有100 道选择题。

  这些题目他最多需要 30 分钟就能完成,他提笔开始作答。

  两分钟后,有两位同学笑着交了卷。这个聪明的学生在心底暗笑:“又是两个交白卷的家伙。”紧接着,好几个同学都陆续交卷,不一会儿,教室里剩下包括他在内为数不多的几个同学。他一见这样,心里慌了,赶紧加快答题的速度。当他做到第58 题时,题目上竟然写着:

  “本次考试不需作答,只需写上姓名便得满分,答一题,无论对错扣一分。”

  聪明的学生不知所云,想举手询问监考老师,却见其他位交卷的几位同学也在四处张望。陡然想起卷首的那句话,他拍着脑袋后悔自己答题太快。

  小故事大道理:世界在变,一切都在变。这样的测验也许只是一个小游戏罢了,但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类似于此的事情比比皆是。如果因循守旧按照老一套的经验处事,而不接受新的“游戏”规则,往往是很难行通的。

  经验方程

  物理教授走过校园,遇到数学教授。物理教授在进行一项实验,他总结出一个经验方程,似乎与实验数据吻合,他请数学教授看一看这个方程。

  一周后他们碰头,数学教授说这个方程不成立。可那时物理教授已经用他的方程预言出进一步的实验结果,而且效果颇佳,所以他请数学教授再审查一下这个方程。

  又是一周过去,他们再次碰头。数学教授告诉物理教授说这个方程的确成立,"但仅仅对于正实数的简单情形成立。"

  小幽默大智慧:你一手拿圆规,一手拿直尺,无论如何也无法摆弄出几何课本上描述的那种圆。思想和实际是有出入的,如果用思想中的结论来套用生活中的现实,或者是浪漫的,或者是荒谬的,但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会被不完美的现实打击的支离破碎。

点击分享: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